劉厚不解,為什麼有幾千人,鋼鐵的增產還那麼少,經過諸葛亮一番解釋才知道,這個年代~開採鐵礦真的不容易,這個時代沒有機械裝置,什麼都靠全手工勞作,效率低的令人髮指。
而礦藏通常都隱藏在深山中,礦工進去吃喝拉撒都要從山外運進去,採到的礦石還要運出來,而運輸也幾乎完全靠人力。汽車、火車那些東西不用想了,就連畜力也幫不上多少忙。
因為要翻山越嶺,牛馬在這些環境中都不是很好用,所以,多數情況下都只能靠人將東西扛進去或者扛出來,一直到了開闊的地方才能用上牛車或者馬車。
但是,其實牛車、馬車也沒多少,因為大部分都被徵集到軍中運輸軍用物資了。不但牛、馬沒有多少,就連驢都被搜刮得一乾二淨的,否則,ho
g軍帶了那麼多武器裝備,還有糧草,怎麼保證高速的機動性?
ho
g軍計程車兵是輕鬆了,可是,卻苦了那些礦工,他們幾乎什麼都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和雙~腿。挖礦隊和軍隊有一個共同點,用在路上進行運輸的人,和真正幹活(幹仗)的人,幾乎是一比一的比例。
也就是說,假如這支開礦隊有五千人,那麼,實際上只有兩千五人是真正負責挖礦的,另外兩千五人負責後勤和運輸。如果開礦的環境惡劣,礦藏過於深入山林裡,使得運輸路途遙遠,這個比例還會增大。
而要生產鋼鐵,開礦還只是第一步,冶煉呢?要不要人手?冶煉要不要用煤炭?煤炭怎麼來?還是挖礦!而且,煤炭還要先煉成焦炭才能用來鍊鋼,那作為原材料的煤炭用量有多大?
所以,剛才說的人數,還要分走超過一半的人去挖煤!劉厚悲哀地發現,五千人投入進去,這裡分一點,那裡分一點,最後真正能用來挖礦的人已經不足千人了。
這幾百人累死累活挖出來的礦石,還要幾經波折運到冶煉廠,最後煉出來的鋼材少得可憐。因為這個時代的冶煉技術終究還是比較落後,雖然在劉厚的推動下,比之前好了很多,但是畢竟裝置、技術各方面都跟不上,所以,出產率也很低。
在後世,煉1噸鐵需要1.55噸鐵礦石,但是,在這個時代,可能需要2噸甚至更多的鐵礦石,有很多鐵被白白浪費掉了。隨著諸葛亮的述說,大家終於明白了,可以這麼說,抽調幾千人投入到鋼鐵行業,能起到的作用杯水車薪。
要想使鋼鐵的產量發生決定性的變化,需要投入的人數要在萬以上的級別。想快速、大量獲得建造水泥船的鋼絲,單單在鋼鐵行業就要投入數萬甚至十數萬的人手。
眾人一想到這個問題就暗暗咂舌,這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樣不是等於說,建造一艘水泥船間接、直接要投入十幾萬人?這太嚇人了吧。
劉厚以手撫額,頭痛了半天,終於幽幽地道:“人手不是問題,先從各建設兵團抽調幾百人打前站吧,讓他們先把大規模鋼鐵生產的框架搭起來。魏國的戰事馬上就要結束了,到時候我們就有大量的人手可用。”
眾人都是蜀漢的重臣,都有資格參與軍機大事,自然知道小皇帝所指。現在關中之戰已經進入收官階段,按照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一兩個月內,魏國就要覆滅,魏國至少還有超過二十萬的軍隊,就算只能俘虜一半,那也有十萬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