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三人經常接觸皇帝,知道皇帝也不過是個有血有肉的人類,他們倒不會像民間的愚夫愚婦那樣,將皇帝看成天帝的兒子下凡,看成天生的聖人。
沒想到,自己三人平時自恃成熟穩重,自認為寵辱不驚、淡泊名利,可是今天卻因為一點點利益就鬧個君前失儀,這要是傳出去,讓在朝中身居高位的他們情何以堪啊。
劉厚微笑地看著這三個臭皮匠不說話,三人羞愧不已,紛紛向小皇帝請罪。劉厚感嘆,和讀書人講話就是省事,自己只講了四個字,他們就都懂了,根本無需詳細解釋,更不需苦口婆心勸說。
劉厚也不想想,他是皇帝,大家都怕他,在他面前都是腦力全開,全副心神在揣摩聖意,當然可以輕易想到他的話中之意了。
關鍵是,如果不是皇帝當面,誰能壓制得住他們?他們以其說是因為受到孔融的事蹟感召而感到羞愧,還不如說是不想給皇帝留下自己不懂謙讓的壞印象而屈服、而裝13。
換了其他人在這個時候跟他們說什麼孔融讓梨的故事,說不定他們會先聯合起來,用唾沫星子將這個人淹沒,然後再重新開始互掐。
“孔北海的確是令人敬佩,四歲就懂得孝悌之道,可惜被曹操這個暴君殺死了……”郭攸之發表了一通感嘆,追憶了一下孔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們心目中聖人一般的小皇帝正在腹誹真正的聖人:
“哪裡來那麼多聖人啊,四歲的他懂個屁啊,還不是大人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的,說不定是因為他看到大人喜歡孩子這麼做,為了討好大人,他才故意這麼做的。”
當然,這種侮辱聖人的話他是萬萬不敢說出口的,只能在心裡想想而已,否則就算他是皇帝,也經不起儒家弟子的口誅筆伐。
“臣等真是慚愧,不如孔北海多矣。”鄧芝道。孔融曾經在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相(說是相,但這個職位只是相當於一個郡的郡守),因此,人稱孔北海。
雖然後來他還當過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不過那是在漢帝遷都許昌後的事情,也即是曹操把持朝政的時候,所以後來這些官職也相當於是曹操給他的。
後來孔融因累次勸諫、忤逆曹操,被曹操記恨而找藉口殺掉了,所以,郭攸之、鄧芝不認可他後面任的這些官職,依然稱他為孔北海。
等三個臭皮匠都道過歉、表過態,不再爭搶出使任務後,劉厚才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三位不愧為儒家弟子,那麼快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好!真是太好了,這出使之事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但是,從這一件小事就已經能看出很多問題來了。
希望你們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是,能想起今天的事情,遇到利益時,要懂得謙讓,當然,朕也沒有讓你們對所有人都謙讓,遇到外族、遇到居心叵測的人,就不應該跟他們謙讓。
謙讓只能對自己的朋友、同僚和本國百姓來謙讓,如果遇到異族和外國,那就反過來了,要盡最大努力爭取,因為你們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不是個人,那個時候的爭搶是為國為民爭搶,不是為了個人。如果這個時候你們還講謙讓,那就是迂腐了。
好了,不說那麼多了,還是先說說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吧。”劉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