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軍就完成了出兵遠征的準備。這得益於這幾年來,ho
g軍一直都在征戰中鍛煉出來的高效率。
由荊州到南中,到嶺南最後再回到荊州,ho
g軍這一路征戰,一路行軍,走過的路程已經超過萬里。
萬里行軍,幾載征戰,ho
g軍上下早就被磨練成一部高效的殺戮機器。只要一聲令下,這部機器各個部件就全部動了起來,齒輪互相咬合,連動杆、皮帶傳動,帶動整部機器高效地運轉起來。
所以,短短十天,整支部隊就完成了從休整到準備物資到戰爭動員的過程。
七月初一,宜:安床、架馬、祭祀、塑繪、開光、出行、理髮、伐木、作梁、開柱眼、作廁、畋獵、破土、入殮、除服、成服、移柩、啟攢、修墳、立碑。
忌:作灶、安門、造橋、開市、安葬。
諸葛亮認為這一天適宜大軍出征,於是,劉厚就在這一天誓師出征,諸葛亮和關公一直送到十里外。
荊州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需要大員鎮守,以防魏、吳兩國趁機發難。
關公威則威矣,不過在謀略方面就差遠了,魏國司馬懿狡詐如狐,東吳陸遜陰險如蛇,光留關公在荊州,劉厚並不放心。
諸葛亮就不一樣,其智慧不會比司馬懿、陸遜之流差,有他在,配上關公的勇猛,荊州可保無虞。
但是,保障魏、吳兩國不出兵干涉蜀國內政的主要部署,不在於荊州駐紮的兵馬和漢中張飛的兵團。而是劉厚和郭攸之之前策劃的“九龍奪嫡”行動。
劉厚在這幾天中曾經將這個行動詳細跟諸葛亮分說過,諸葛亮以其老辣的眼光看出了這個行動的一些不足之處,並提出很多改**進意見,使這個行動更完善。
在劉厚誓師出征前幾天,“九龍奪嫡”行動已經在魏、吳兩國都城悄悄地開展。
建業,吳國都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建安十七年(212,孫權在此築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
石頭城(又稱石首城)位於清涼山西麓,是在金陵邑的基礎上依山而築修建成的,其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跨水而立,臨江控淮,恃要憑險,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孫權建此城首先考慮的是軍事用途:“用儲軍糧、器械”。
石頭城周長二十里,設有子、羅城二重城,商業繁華,盛況非常。吳之名臣張紘以為此地有天子氣,勸其主定都於此。
其實,早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孫吳,經過當時的秣陵,就讚歎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去拜訪孫權,經過秣陵時再次力勸孫權定都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