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造成了有些部隊集結快,有些部隊計程車兵姍姍來遲的結果。結果那些先集結完成的就被先投入戰鬥,充當添油戰術的燈油。那些晚來的反而因此暫時儲存了性命。
本來,這種添油戰術在一般情況下是沒錯的,在知道自己的老窩有一個缺口,有敵人從這個缺口進入時,讓人暫時去頂住,防止更多敵人湧進來,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這是很常見的應對方法。
之前,東吳軍透過地道偷襲蜀營時,蜀軍採取的應對方法大抵也是這樣的。可是,不同的是,兩軍戰力相差太遠,蜀軍添油戰術可以有效消滅進來的敵人,事態不但沒有擴大,反而不斷將東吳軍的佔領的地盤壓縮。
而現在輪到東吳軍用添油戰術,變成了東吳軍添進來的油不斷被消耗,蜀軍佔領的地盤和湧進來的部隊都不斷增加。
陸遜果斷取消了添油戰術,在離地道口約3里路的一處較大的空地中集結部隊。打算等聚集的部隊達到一定規模後,再一鼓作氣尋求蜀軍決戰。可是,東吳軍這麼大規模的動向早就被天上的熱氣球偵知。
熱氣球第一時間將這個情況彙報給地面部隊。鄂煥召集關興、張柏等將領商議對策。其實也不用怎麼商議,山不就我,我便去就山,敵人不來攻我,我就主動出擊去攻打敵人。
蜀軍這次進來不是打醬油的,是來尋求決戰的,那裡還會像以前那樣,守在一處等別人來打。眾將簡單地交換了幾句意見,就有了決定,最後由鄂煥拍板,主動出擊,幹他
ia
的。
這次鄂煥決定派出五千藤甲兵,外加關興的第二團一千五的火槍兵,一起行動去幹掉這一大堆的東吳兵。這次行動,鄂煥決定試驗一下一種新的排兵佈陣方法。
在過去的數次大戰當中,藤甲兵和火槍兵有多次協同作經歷,不過,並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戰法,很多時候,排兵佈陣方法都是主將臨時起意,隨意指定的。
大多數時候,就是簡單地讓火槍兵躲在藤甲兵後面伺機放槍。這樣一來,兩個兵種的配合並不默契,存在很多磕磕絆絆的地方。
有鑑於此,劉厚開發出一種新的排兵佈陣方法,當然,這種方法還沒經過大規模戰鬥的檢驗,好用不好用現在還不好說。
這種佈陣方法其實也不復雜,就是先排兩排的藤甲兵在前,接著是一排火槍兵,最後又是一排藤甲兵。當然,火槍兵那排的兩側也各站一個藤甲兵。
說白了,就是用藤甲兵將火槍兵團團圍住在中間。就是這樣,一共四排士兵作為一個作戰單位一起行動。前面兩排藤甲兵負責正面廝殺,中間的火槍兵負責遠端射殺。後面還有一排藤甲兵護著後路。
由於現在是巷戰,沒有多少開闊地,這次每一排就以班排為單位,四排組成一個戰鬥單位。在狹窄的地方,每一排就是十個人,四排一共四十人就組成一個戰鬥單位。
到了開闊一點的地方,有條件展開的話,這些小的戰鬥單位就組合起來,以一個排30人為一排,這樣一個戰鬥單位就是120人。
很快,各個班排就將隊型排列好,鄂煥一聲令下,部隊就出發向著東吳軍集結之所衝過去。
東吳軍本來是打算集結後就去進攻敵人的,所以在這個臨時集結的場所沒有做任何的防禦措施。沒有防禦工事,甚至連負責防守計程車兵也沒有分派。
所有部隊亂糟糟的東一堆西一堆,聊天打屁的有之,抱怨不斷的有之,更多的是在哈欠連連,甚至找地方斜靠著打瞌睡。誰半夜被叫醒能有個好心情和好精神?
蜀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編好隊,一頭衝進毫無防備的東吳軍中的。東吳軍登時像炸了窩的螞蟻,倉促之下應戰,平時的戰鬥力十成裡發揮出來的不過兩三成。
戰鬥呈現一面倒的態勢,蜀軍每個戰鬥單位就像一部割草機,或者說是推土機,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幾十個戰鬥單位,就是幾十部推土機、割草機,在戰場上縱橫來去,東吳兵被一茬茬割倒。殺戮最多的是前排的藤甲兵,而論起殺戮目標的價值,卻是火槍兵佔優。火槍兵一上來就專挑東吳軍中的各級軍官狙殺。
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目標,他們往往叫上身邊幾個人一起集火往目標身上招呼,以保證狙殺效果。東吳軍第一時間就損失了大量各級軍官,指揮系統登時癱瘓,本來夠亂的部隊就更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