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技術人員放到前線,固然是一種冒險舉動,但是這麼做也會加快這一方面經驗積累。
而且這一次的戰鬥與普通戰鬥有所不一樣,某種程度上面,算是打移動靶子。
經過肖恩操縱驚雷金雕反覆挑釁,已經大體測出了龍骸戰艦的最遠攻擊範圍,在三百五十米到四百米之間。
而迫擊炮獨立兵團裝備的13式迫擊炮,更準確名字應該是13式中型迫擊炮,介於行動式與牽引式之間,有效射程在一百米到兩千五百米之間。
有效不代表精準。
依照永夜軍領目前各種輔助技術手段,迫擊炮的精準最大射程僅僅達到一千二百米,這還是在輔助戰技配合下,要是換成以前有六七百米就不錯了。
名字的中間之所還要加上一個中型,自然是為了做區分。
按照發射的彈藥和自身重量,迫擊炮又可以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
按照移動方式又可以分為行動式、牽引式和自走式。
火器局目前生產的,主要以輕型行動式和中型行動式為主。
其中輕型行動式又被稱之為衛隊級迫擊炮,主要配備到衛隊和中隊一級,作為火力支援。
中型行動式則是營團級迫擊炮,主要是為團級和營級提供火力支援。
像迫擊炮獨立兵團這一級,按常理應該是以牽引式重型迫擊炮為主要作戰武器的,但是明顯不適合絕望沼澤這種相對複雜的環境中作戰,所以暫時退而求其次。
經過長達五六年發酵,絕望沼澤氾濫的洪水大部分已經退去,很多泥漿沼澤已經乾涸變成了良地。
但是別指望這裡變成一馬平川的平原,這裡的降雨量依舊相對較多,各種小河、小溪、湖泊、水塘和水泡,縱橫交錯,依舊是水鄉格局,像衝鋒戰船這種小型戰船遠比戰馬好用。
也虧得是迫擊炮獨立兵團所用的迫擊炮主要以行動式為主,為沿河攔截提供了可行性,若是牽引式那就麻煩了。
因為達倫河兩岸,都是相對鬆軟的半沙半土,牽引式的話,移動起來相當麻煩。
迫擊炮獨立兵團的迫擊炮陣地,放在了達倫河的南岸,即朵瑙河與達倫河夾角地帶。
選擇將陣地放在這裡的主要原因是,攔截失敗後,他們快速斜插,然後在朵瑙江東岸佈置第二陣地,進行二次攔截。
黑霧繚繞的龍骸戰艦不快不慢的駛來的時候,他們佈置好炮兵陣地,並完成試射將近半個小時。
“作戰目標預計還有五分鐘抵達一號作戰區域!”
“三分鐘!”
“一分鐘!”
“作戰目標進入一號作戰區域。”
“一號作戰方案啟動,一隊放照明彈!”
迫擊炮獨立兵團的偵察騎兵,跟著龍骸戰艦移動,並向臨時指揮所傳遞著目標訊息。
鄧普斯團長有條不紊的下達了命令。
伴隨著一陣噗噗聲,十枚迫擊炮彈帶著尖鳴同時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