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網際網路上曾經有個段子,當時燕京市國際機場,市值差不多是560億人民幣,而網民們大概算了下,其旁邊一個大型小區,總房價差不多600億,比起機場本身還要值錢,更不要說,這個機場周圍,還有著其他小區。
雖然說工業是根本,但顯然賺錢速度更快的是地產金融中心虛擬經濟,歐美在發達之後開始去工業化,本質原因就是如此,當人賺夠了金融的利潤之後,誰還能看上那麼一點工業呢?
即使歐美國家層面上,也知道這樣不對,也在盡力的挽救,可大勢不可擋,因為沒人願意進工廠,最終還是避免不了的。
其實未來的內地又何嘗不是一樣,當房地產經濟出現商業化之後,所有地方政府也都投入了進去,他們還有部份熱情熱衷於引進工業,何嘗不是因為知道,工業發達能反過來刺激地產經濟呢?
後世內地進入21世紀20年代,也面臨著去工業化的問題,不過好在高階工業有了希望,才避免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進”。
作為個人,陳志文其實也能夠算出,地產市場裡面蘊含的財富,那恐怕是高科技領域都比不了的,可整個集團的根本,還是各種實業與基建,房地產,也只是順帶為之,雖然這個順帶,可能能賺取更高的利潤。
不會以之為核心,但也不會放棄其中利益,同時,不參與最基本的住宅,主打各種商業,這是陳志文對地產行業的要求及目標。
置地就是他實現這個手段的載體公司,全心全意的做房地產,內地這邊能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其他企業,除非是已有的產業或者經營自用需要,不然原則上,是不容許親自參與地產投資的,特別是美的、紅牛這樣的企業,專心做好自己的產業,才是最重要的。
“陳生,不知道,我們現在能不能在其他城市建工廠?”一旁的林廠長問道。
“因為內地交通需求嗎?”陳志文倒也明白了為什麼。
“是的,我們的產能都放在了上滬,出口以及內地沿海城市的貨物運輸,還可以方便的採用水運,可內陸就不方便了,特別是東北、南方、西北等省市,運輸過去的成本太高了,雖然我們康師傅的泡麵口味很不錯,但價格太高,加上這些地方本身也不屬於經濟好的地方,在幾年前,競爭對手少的時候還好一點,現在競爭對手太多了,甚至還有部分模仿我們的口味,價格也比我們便宜太多了,這導致我們的泡麵在這些地方賣的很差。”林廠長回答道。
“可以,在哪建廠,你們內部協商,我們也的確需要考慮到交通成本。”陳志文點點頭說道。
因為自己過早的投資在了內地,並且讓康師傅泡麵早進入了國內,提前引爆了過人對泡麵的喜愛,這就導致了在80年代創業大爆發的時候,很多人都選擇了簡單好下手又受市場歡迎的泡麵。
泡麵的確不重,可密度太低了,這導致了運輸起來,成本也很高,因為一輛卡車能夠運輸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密度越低越虧,再加上路很不好,泡麵本身易碎,運輸過程中有損耗,或者需要額外增加成本才能避免損耗。
同時,國內高速公路的建設也才開始在經濟好的城市,大部分地方,走遠門是要在很多城市裡繞的,那時間成本、油耗、卡車損耗也都很大。
綜合下來,泡麵運到太遠的地方,價格必然很高,那跟本地或者附近的廠家比起來,哪怕更好吃,也沒有任何優勢了。
其實在康師傅進入國內的時候,陳志文便知道肯定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也沒指望能夠壟斷這個市場,這是不可能的,可是能做大還是要做大的,早期是為了與上滬市維持好關係,所以也就一直將工廠放在上滬了,現在既然都要搬遷了,那也可以順便將產能給遷移一部分出去,至少國內幾個大區域,每一個都是要有一家工廠的,這樣就能大幅度降低終端價格了。
“好的,我會做一個市場分析。”林廠長說道:“還有一件事,康師傅除了泡麵,也還有其他很多零食,這一塊如今也透過屈臣氏,賣的還不錯,但我們內部分析,覺得也可以做部分飲料?”
“飲料?這個不是紅牛的主要業務嗎?”陳志文問道。
“我們與秦生討論過,但可能不太適合紅牛的品牌。”林廠長說道:“我們主要做的,是國內需求的飲料,比如一些涼茶類、果汁類飲料,主打國內市場而非國外,而紅牛本身在國內知名度不大,還不如使用康師傅。
第二就是考慮到紅牛的定位很高階,不適合再以這個牌子來做中低端大眾飲料,不然可能會影響紅牛飲料的業務。
第三就是紅牛在早年就入股了國內很多飲料企業,如果紅牛再親自下場,恐怕會引起一定的麻煩,那還不如讓康師傅出面,雖然也屬於紅牛,但也要好很多了。”
“嗯,你說的也對,那行,就以康師傅的牌子來做品牌,紅牛,還是專門做功能飲料。”陳志文也同意說道。
別說紅牛,就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推出的其他飲料,也都不用自己的主名稱,而是換成雪碧、芬達、美年達等等,紅牛主打的就是高階功能飲料,的確不適合再用其他牌子。
至於康師傅做出的飲料,倒是無所謂了,因為康師傅品牌本身是做泡麵的,用來做多款飲料也不是問題,不會反向影響康師傅品牌的主業務,甚至還能促進品牌的知名度,不過這樣也有缺點,很難做到獨特性從而有機會做到頂端,可如果是茶類飲料,大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也很難與可樂、功能飲料這樣,形成壟斷的,特別是飲料的運輸成本很高。
可樂兩巨頭能夠做到幾乎兩家獨大,也是因為在國際市場做的太早,先發優勢與規模優勢形成了,別人就沒什麼機會了,而國內,因為非常快樂也是在同期佈局且資金量更大,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也就做不到後世那樣的壟斷地位了,三家基本上平分了可樂市場。
“其他食品的話,你們自己決定,我不會管太多,年度資料裡寫清楚細節就行了。”陳志文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