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德喝了一口百威啤酒,說道:“只要陳生能夠接手海信銀行,並且在不需要港府支援的情況下,解決眼前的問題,那麼,我可以提供3年的稅務減免優惠,3成,如何,這相當於一年的時間,海信銀行不需要交稅了!”
雖然目前的海信銀行局面還沒有到潰爛之態,但銀行擠兌危機就如同森林山火一樣,早期不撲滅,後續就需要付出十倍乃至更多的代價,現如今,他剛剛繼任香港總督,就發生這樣的事情,有著足夠執政經驗的他知道,必須立刻掐滅這件事。
但港府內部反對聲音很嚴重,很多人就是一個派系,可不管未來局面會怎麼樣,他們只是想著自己的政敵管理下出現大問題,這樣就可以為自己獲得話語權,而香港準央行滙豐那邊,沈弼已經明確表示拒絕參與此事,渣打則是認為海信規模太大,他們沒有能力吃得下,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尤德也只能找這位剛剛被《財富》認定為全球華人首富的陳志文,目前整個香港,也就只有他才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這樣的條件,很不錯,不過成交價格方面還沒有出來,我不能做出任何承諾。”陳志文禮貌的回道。
現如今海信的爛攤子,其實比當年恒生銀行被滙豐收購時還要嚴重,雖說恒生銀行的規模一直比海信大,但60年代,所謂的大華人銀行,比起滙豐,差距完全是指數倍的,當時的滙豐,救恒生可以說是輕而易舉,但現在的話,想就海信,恐怕也得付出一定的代價。
而沈弼目前執著追求的,可是滙豐的國際化,在有了恒生銀行的情況下,再收購一家華人銀行對滙豐在香港的業務幫助也不大,這種情況下,陳志文也猜到滙豐不會幫忙,因為在原先歷史上的1985年,海信也是港府接手,而不是滙豐。
“這是當然,價格的話,你與海信銀行的董事會協談,我想他們很願意快速與你達成協議,因為每晚一天,海信銀行的擠兌,就只會更嚴重,不過相對來說,擠兌的太多,陳先生你接手銀行之後面臨的問題可能也越多,所以希望你能找一個平衡,我的要求,就是擠兌事件,不能波及到其他銀行以及財務公司。”尤德說道。
作為港督,他可不在乎銀行被誰收購,但如果銀行擠兌漫延開來,造成香港社會經濟出現大問題,那就會是他簡歷上的一個黑點,他可是希望,在香港做完港督之後,還可以進入英國議會呢!
“沒問題,我一定會保證這個平衡,港督先生放心。”陳志文承諾道。
現在的局面,從頭到尾都是陳志文一手安排,從最開始舉報,到後面推動擠兌,以及葉莊齡助理的舉報,就是一步一步打壓海信銀行的股價,將自己的收購成本降到最低。
誰讓這些人,故意做假賬來隱瞞鉅額損失,給自己挖了一個超級大坑,同時如果不提前揭露,未來的香港社會損失會更大,大量普通人可能傾家蕩產,而他藉助這個機會,也可以低價收購一家價值幾十億存款一百多億港元的銀行,同時也能保證存款的普通人,利益不受損,或者損失很小,港府未來也不需要支付大量財政收入來為這件事擦屁股。
一舉三得,唯一損失的就是海信銀行的董事會了,這群人反正大機率也要進去了,罪有應得了。
“好,希望我們在未來,也可以像這樣一樣合作。”尤德舉起酒杯,笑著說道。
作為港督,雖然權利很大,但也有很多限制,特別是涉及大量資金投入的情況,當財政收入不容許的時候,他也需要依賴本地的超級富豪群體。
而滙豐、怡和這些財團,雖然也給他這個新總督面子,但能多一個能幫忙的,自然更好,更何況,陳志文的財力明顯要強於怡和,可能比不過滙豐,但滙豐是銀行,資金也不是能隨便動用的。
更不要說,整個香港,直接間接被陳志文控制的就業高達510萬,影響力之大,港督府也得給三分面子,這也是之前麥理浩總督對他說過的話。
“沒問題,只要總督先生有要求,我這邊能做到的話,肯定會合作的。”陳志文笑說道。
……
回到星河大廈後,陳志文叫來了李浩楠,將於尤德港督達成的口頭協議告知了他。
這種事,不會留下書面證據,港督也不是傻子,這種交易,說不定以後會留下把柄給自己的政敵,而陳志文也一樣,不需要留書面證據。
“既然港督已經表態不會插手,那隻要我們控制好擠兌,就能以最低的代價收購海信銀行!”李浩楠說道。
“那就與海信銀行董事會溝通一下吧?”陳志文點點頭,又問道:“他們董事會的人,不會都進去了吧?”
海信銀行現在最大的問題,沒錢只是之一,更重要的是儲戶對其沒有信心了,都害怕自己的存款沒了,在不能恢復信心的情況下,就是再給十個億,也不夠擠兌的,往年的同類事情,都是港府或者滙豐出面,才能鎮住場面,而如果是小一點的銀行,渣打這種級別也行。
但如今麼,也只有陳志文這位被號稱為全球華人首富,願意出面。
出面之後,需要動用的陳志文在香港的影響力、財力來鎮住擠兌熱潮,一旦擠兌結束,那海信銀行真正虧損的6000萬美金,其實海信自己就可以搞定!這個損失,自然由現在的海信銀行股東來承擔,陳志文的收購,只會比這個理論值還要低的多。
任何銀行擠兌就是最大的風險,凡事有利必有弊,影響力大的同時就需要面對這個風險,這也是陳志文早起沒有做銀行的原因。在其他事業還沒有算的上站穩的時候,沒必要插手銀行,特別是早期的地產公司都需要依賴其他銀行,一旦自己也有了銀行,就會與其他人成為競爭對手,而現在自己的產業規模穩定且很大,再投資銀行,就顯得順其自然了。
還有一點,銀行的經營,主要是依賴信任,在自己早期知名度還不夠的時候,即使經營銀行,也未必能有多大成績,而現在一旦入手新銀行,大機率大部分人都會對該銀行有信心,這樣就可以短時間獲得足夠客戶及存款資金等等,這樣來看,其實早進入銀行領域與晚進入也沒太大區別,真正可以讓銀行業務騰飛的時機也是在幾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