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回械鬥受傷的都已經養好了傷。刀槍也都打造齊備。若不搶回那些銅井,咱們對不起陳家列祖列宗!”
“這一遭還是老規矩。全村老幼齊上陣。三日之內,我要將坎頭村的土匪趕出八保山!”
一眾陳姓族人嗷嗷叫。從八十老叟到六七歲的孩童都憋了一股氣,誓要打下八保山,活捉吳惟忠。
這場大規模的械鬥一觸即發。坎頭村大約有兩千八百人參與,倍磊村則有兩千人參與。
其中有大約四成是青壯。
入夜,林十三和張伯來到了祠堂的前院。見四下無人,二人小聲交談。
張伯道“成化、弘治兩朝第一名將王越說過,兵不怕野。越野的兵越能打勝仗。”
“邊軍就是一群野狼。兇狠、好鬥。咱明軍如今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只剩下了邊軍。”
“我看烏南人有點野狼的意思。”
林十三道“師父,我尋思咱們還是先別急著下結論回稟皇爺。先看他們打完這場械鬥再說。”
張伯笑道“看吳族長排兵佈陣井井有條,頗有章法。已經能勝過九成九的衛所軍千戶了。”
“只是不知他手底下的人能否聽從他的命令。能夠服從軍令的才是好兵源。”
林十三道“咱們如今即便亮明身份,恐怕也阻止不了這場械鬥。唯願他們雙方少死些人。”浙直總督衙門。
胡宗憲正在跟心腹智囊徐渭徐文長擬定新軍的軍餉。
徐文長道“自古無錢不聚兵。若要按戚繼光所說,練人數三千的一支浙兵新軍,我以為糧、餉、賞三樣一樣不可少。”
徐渭是江南第一才子,書詩畫字四絕。“書”指的是兵書。他的韜略不次於胡宗憲。
但有種人只適合一輩子居於幕後出謀劃策,不適合在臺前開牙建府。徐渭便是這種人。
胡宗憲道“糧、餉、賞?仔細說說。”
徐文長道“糧者,口糧也。至少要讓新軍弟兄每頓都吃得飽。定額每人精米三斤,肉蔬若干。”
“餉銀一項,邊軍軍餉為每年十八兩。我們浙兵新軍則定為每人每年四十兩。合每月三兩半。”
“三千人的新軍,每年總軍餉便是十二萬兩。因總人數不多,十二萬這個數字浙直總督府絕對能夠負擔的起。”
“另外便是賞。俗話說得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每殺死一個倭寇,賞銀三十兩!也就是說,殺一個倭寇幾乎可以拿到全年的軍餉。”
“沿海倭寇加起來也不超過十萬。朝廷樂得拿三百萬兩銀子換十萬顆倭寇人頭。”
胡宗憲頷首“嗯,徐先生所言極是。你把你剛才所說擬成條陳。我上奏皇上。”
此等糧餉賞銀待遇的確冠絕明軍。
胡宗憲道“戚繼光的新軍要建。咱們也不能虧待了俞大猷手下的那支四千人的老兵。”
“俞大猷那四千人中要麼是廣西狼兵,要麼是福建子弟。福建那邊幾乎全靠俞大猷的兵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