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他有一劍>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下的運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下的運河 (2 / 5)

隋唐統治階層,均出自西魏關隴軍事集團,隋煬帝與唐高祖李淵是表兄弟。

煬帝自幼接受系統嚴格的文化教育,史載其“少敏慧,美姿儀”。《全隋詩》有其詩文近五十首傳世。文詞瑰麗氣勢開闊,有魏武之風,後世文壇對其詩作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

大業十四年,隋煬帝楊廣在江都遭宇文化及兵變縊死,不久隋王朝滅亡。後人論及楊廣身死國滅,修築大運河始終被作為其最重要的“罪狀”之一。

但仔細想來,煬帝冒著這麼大風險修大運河,其中真的沒有更深遠的考慮嗎?

平陳後的十年他坐鎮揚州,總領江南事務,淮揚麗人美景閱之無數,江南在這個層面上對他並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但在另一層面上,江南卻真的讓煬帝“魂牽夢繞”。

那十年給了煬帝第一手的經驗,他深刻地瞭解,江南經過東晉南朝近300年的治理後,富庶繁華已是今非昔比。這也是他登基後修建大運河的工作,選擇第一時間開通濟渠與山陽瀆的關鍵原因。而在滅陳後的十年間,江南地方門閥勢力發動了兩次大型叛亂,隋王朝在平叛的過程中由於沒有合適的運輸通道,平叛力量難以及時投送也讓煬帝下定決心要打通這條航道。

不過,對於關隴貴族出身,帶有“鮮卑化的漢人”獨特氣質的隋煬帝來說,江南,終究只是天下之一隅;他真正的戰略眼光,不侷限於華夏版圖之內,更在極高的戰略高度審視中華版圖的四鄰。

彼時,突厥正在北部蒙古草原及中亞草原崛起,實力異常強大;東部契丹與朝鮮半島的勢力也正虎視眈眈地窺伺東北廣闊的天地,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高句麗發兵四萬進攻遼西;而西面佔據今青海甘肅境的吐谷渾部如果不消解,其將與突厥一起切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通道,其結果是將整個西域剝離出華夏版圖。

由此,煬帝制定的戰略國策,概括說來四個字:西攻東守。

西攻,包含兩個具體方針:修好突厥,消滅吐谷渾,即一拉一打。為什麼是與突厥修好?理由很簡單:突厥勢大,暫時還打不過;打吐谷渾的理由就更簡單了,幾個柿子數它最軟,而且其佔據的位置威脅最大,直接趴在河西走廊邊,如果不進行消滅,絲路將斷絕,國都長安也將永無安枕之日。

東守,屬於戰略性防禦,待西部問題解決後,回頭處理東部的契丹與朝鮮半島勢力。

想要實現這樣的戰略規劃,必須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隋王朝要有能力將中原版圖潛能全部釋放。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要做到這一點只有一種可能:修建全國性運河體系,才有能力將帝國的人、財、物集中於一點使用,實現效能最大化。

這就是隋煬帝甫一接班就立即開始大運河工程的本質原因。

成也運河,敗也運河。

運河體系的搭建,使隋王朝的力量如同滿弦之箭,煬帝的戰略規劃開始付諸實施。永濟渠、通濟渠與山陽瀆完工後,煬帝親征吐谷渾滅其國。並隨後耗時半年,歷千險親巡絲綢之路,橫穿祁連山脈直至張掖,西域二十七國鹹遣使覲見。

史載:“破吐谷渾,拓地數千裡……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藩懾服,朝貢相繼。”此戰,將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境庫魯克塔格山脈,南達崑崙山脈的遼闊土地皆收入囊中,設西海、河源等四郡,歸於王治。唐太宗曾就隋煬帝西巡一事對臣下感慨:“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以來不過一兩代耳。”

、 而大運河全線貫通後,隋煬帝連續三年三徵高句麗。史載其首徵雲:“大軍集於涿郡……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雄師威武,然而這樣雄渾的場面,卻也暗藏了危機的影子。

要知道,三徵高麗是在修建新都洛陽、貫通大運河、修隋直道、開太行山關隘等諸多國家工程進行之際,並“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

如此徒耗民力,用兵百萬,轉戰千里的戰爭竟然連續搞三次,真的是難以想象。《隋書煬帝紀》載當時民眾之慘狀:“於時遼東戰士及饋運者填咽於道,晝夜不絕,苦役者始為群盜。”

“成也運河,敗也運河”。

大運河的開通,雖然為隋煬帝實現其既定戰略計劃打下了基礎,但長期的窮盡民力,再加上其試圖將中原及江南士族一起納入統治階層的種種努力,不可避免地侵害到了執政的關隴集團本身的利益。由此,隋煬帝圍繞大運

河的所作所為,使他幾乎是站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失去民心及執政集團的支援,是導致隋王朝在富庶中迅速土崩瓦解的核心所在。

說隋王朝富足並不誇張。隋煬帝大業五年,有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有口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這一紀錄直到年後的唐玄宗天寶年間才被超越。經濟社會繁盛如北宋,終其一朝人口頂峰也不過於與隋大業年間相仿。

而隨著大運河修成,其沿線陸續建起數十座國家糧倉,如黎陽倉、回洛倉、含嘉倉、河陽倉、常平倉、山陽倉等,用於儲藏經大運河轉運的江淮糧米。自秦漢以來二千餘年的中國古代歷史,支援其形成和綿延發展的核心,無外乎四根基柱:郡縣制、科舉制、長城、大運河。

郡縣制保證了華夏版圖能夠由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進行管理,為國家潛力的有效運用提供製度保障;科舉制保證了階層間一定的流動性,延緩了階級矛盾過快累積以致出現不可調和的情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