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畫符、書法,以及道教的宇宙論,對文人士大夫們的書法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是道教信仰者,他在《白雲先生書訣》中說:“天台綠真謂予曰,子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由此可見,他的書法藝術,受到道教理論的浸染。
到了唐代,由於上層社會崇尚道教,使道教得以迅速發展。社會上道教的流行,必然給書法帶來重要影響。虞世南、李邕都崇尚道教,他們的書法,帶有明顯的道教特徵。
道教書法,對唐代草書的影響,更為直接。信仰道教的大書法家張旭,他的狂草藝術,直接受益於道教宇宙論和狂奔宣洩的道教符?。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等人的書法藝術,也都從道教那裡得到啟迪。
道教在書法藝術發展過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它的宇宙論、遨遊宇宙的神仙境界,改變了書家的思維方式,對打破傳統書法藝術模式,創造新的藝術表現方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符咒法術經籍在《道藏》中佔有很大的份量,這些著述內容博雜,體例也不盡一致;但從總體上看,它們攜帶了諸多的易學資訊則是可以肯定的。所謂“法術”首先是指以符和為本的道術秘法。
由於符在體式上已有象徵的特點,這就很自然會引入易學的思想理念。故而,符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蘊含著易學的旨趣。作為與符相輔助的一種重要法術,咒語融攝易學象數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
在道教中,咒語與符有時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一種理念透過符字書寫與勾畫就成為符,而當這種符以特殊音訊念頌的時候也就成為咒語。
巫術是基於一種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並憑藉這樣的力量來控制周圍的世界。利用巫者於神與人交通的媒介者。巫術是一種附有信仰的儀式,即相信人能透過超自然的途徑對他人、動物、自然現象、與想象中的鬼神產生影響。
在人類宗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信仰與儀式始終是宗教的兩個重要的範疇。各種宗教都有對神靈的信仰,而表達乃至實踐信仰的行動就是儀式。
符咒,道教的符和咒語的合稱。由於符和的書寫方式和基本性都大體相似,所以後來將兩者歸為合而用之,稱為符。咒,又稱祝,指被認為對鬼神、自然事物、社會現象有神秘感應或禁令性質的語句。咒語與符都是遠古時代巫術的直接產物。
以符、咒、訣、步四大功能為主體,都以想象的鬼神世界為前提,面對鬼神世界施行的。主要靠存想和氣法。存想,又名存思,簡稱為"存",若存想專精,則稱為"精思",是道教最普遍、最具有特色的思維方法。在道教徒的修煉中、法術中、齋醮科儀中,都運用"存想"的方法,往往成為全程法術、科儀的關鍵。
道教齋醮之法的產生、形成與完善,是道教發展歷史的折射投影。論道教思維方法,不能不討論存想。因為存想是道教思維方法的實質所在。氣法的修持與運用是道教的重要特點。存想原是氣法的一種,以後成為服氣和發放外氣的意念引導方法。
靠存想,符、咒、訣、步面對的鬼神世界才能在法師眼前發威功效;靠氣功的內氣外運,符、咒、訣、步才能和外物相容並企圖控制對方的意識型態。從道教齋醮祀神儀式中,蘊含著道教的神學理論、哲學思想、祀神觀念、信仰習俗,及道教文化的諸多層面,開拓道教文化研究領域,推動宗教學的儀式研究,豐富宗教學的基礎理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而研究道教符咒,有助於正確認知與評價。
若知書符窮、惹得鬼神驚。不知書符窮、惹得鬼神笑。
道是過程。這是道的第一層含義。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種靜態的形而上實體,而是一個過程。道的過程性表現為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轉化為一,一
轉化為二,二轉化為三,三轉化為萬物。
在這一過程中,道迴圈往復,“周行而不殆”,它的運動週期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它逐漸的離開,離開得越來越遠,遠到一定程度又返回來。
萬物又復歸於道。道的過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論說明的各種關係構成的,因此,道也是關係。道是本原。這是道的第二層含義。道是天地萬物之母,無和有都來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稱。這是最為玄妙和深奧的。道是萬物的本體和來源。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道作為本原,是渾然一體的東西。
老子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就是說,道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這裡“始”、“母”、“根”、“門”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們有層次的區別。作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無前無後,無上無下,“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邊,然而在它之前卻沒有什麼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沒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為本原,它是物質的東西,“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道是規律。
這是道的第三層含義。道是物質運動的規律,道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終極原因。老子指出,“道者萬物之奧”,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貫穿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萬物從道起源,又迴歸於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覆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發展的永恆規律。作為規律的道,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之不得的。所謂“夷、希、微”,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約。
道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違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規律,堅持“無為”的原則,才能把事情辦好。否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違背了規律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下場是極其可悲的。道是法則。這是道的第四層含義。老子把道視為必須遵循的法則,他說,“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他要求人們要堅持,遵循道的法則。又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則,駕馭現實的實有,以認識歷史的規律,這就是遵循道的法則的具體表現。
廢棄了這一原則,有了仁義,“大道廢,有仁義”老子主張“唯道是從”,“貴食母”,即是要堅持道的法則,按道的法則做事。道也是觀察事物的永恆法則。“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說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則觀察萬事萬物的,給人們作出了榜樣。老子認為,人們對道的法則的態度是有區別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夠堅持道的原則,而且身體力行。至於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見絀了。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堅持道的原則的人,才能把自己有餘的奉獻給社會。是否按道的原則辦事,結果是不一樣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亦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堅持道的原則,天下和平安定,放棄道的原則,則會陷於兵荒馬亂之中。按道的法則去作,道會成全你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最後,道的原則是最高原則,而且有很高的價值,“天之道,利而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