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我去後人還復來。
就在這歌聲中,飄然而去。
呂洞賓被瀘州老窖大麴酒醉倒的事,傳遍了瀘州城。後來,人們便在這兒山岩上修了這座洞賓亭,還在石巖上刻了呂洞賓的畫像,兩旁對聯是:醉月臨江酣萬古,活人感夢被三瀘。
呂洞賓不僅長得高大威武,而且聰悟過人,博聞強記,刻苦好學。“他廣泛閱讀諸子百家之書,對儒、佛、道三教經典都有興趣,對《周易》《道德經》更是愛不釋手。他思維敏捷,能將三教理論融會貫通。他記憶力驚人,能在一天之內背誦上萬字的東西。他才華出眾,信口成文,順口成章。”
呂洞賓學劍之後,刻苦鍛鍊,“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快,世以為神仙。”呂總是身負寶劍,雲遊四方,有時以劍為筆,題詩寫賦。
對呂的個性,史書沒有記載,但從呂遺傳的詩文中,可以窺見其剛毅的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在《劍詩》中是這樣敘述的:“欲整鋒芒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嗥。手中氣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條。”
呂修煉高超的劍術,忍受修行的苦勞。凌晨開匣取出銀光閃閃的寶劍時,發出“龍嗥”般清亮的響聲。即使冰凍三尺,手中劍愈練愈勇,氣概豪邁,以劍砍石,火花飛濺,留下蛇一樣深深的劍痕。
身為一個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出家道人,能凌晨即起,在寒風冰雪中苦練劍法,其堅強剛毅不畏苦勞的性格躍然紙上,讓人敬佩。
人都是有追求的。呂洞賓的追求可用一個“俠”字概括。他苦練劍法的目的,正如他詩中後段所寫,是為了讓“奸血默隨流水盡,兇膏今逐漬痕消。消除浮世不平事,與爾相將上九霄”。翦除邪惡,斬殺兇頑,消除浮世不平之事,便可以實現“上九霄”成神飛仙的目的。
一股俠氣蕩然於字裡行間。在呂另一首《贈劍客》詩中,其剛毅個性和俠肝義膽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中說:“粗眉卓豎語如雷,聞說不平便放懷。仗劍當客千里去,一更別我一更回。龐眉鬥豎惡精神,萬里騰空一踴身。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且示不平人。”
呂洞賓畢竟不同凡響。在與惡人鬥爭中,他是非分明,法理有度。他說:“劍有道劍、法劍之別。道劍,出入無形,殺奸以去神散之法;法劍,世俗共睹,治人以技藝。”
呂氏所謂的“道劍”,就是面對惡人,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服之以法。以“無形”的精神思想上的情理法去教育說服惡人,勸其改邪歸正,停止作惡。所謂“法劍”就是面對冥頑不化的惡人,以飛劍利刃堅決斬殺之,除惡務盡,以維護人間正道,保持百姓的利益。
呂洞賓“精通劍術以除惡”,難怪國內眾多道觀中都有呂揹負寶劍的塑像,《呂祖志》一書的卷首,也繪有呂揹負寶劍的繡像。他在不斷的實踐中豐富發展了“三遁劍法”。
在《道教》一書中,說他“改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三斷貪嗔”。從這隱晦的語言中,我們看到,呂洞賓對天遁劍法已經給予了補充、發展、。他所練的劍法,已不是入道時的“天遁劍法”,而是經過創新了的劍法,是在“天遁劍法”基礎上創新了的劍法。
呂當然不能更改“天遁劍法”的名字,當時社會不允許他那樣做,因而才出現了史書上呂洞賓“改劍術”的文字記載,呂曾“數來摶齋中”。陳摶作為道教後起之秀、呂氏的道教師友,當然不會錯過向呂學劍的機會。由此,呂洞賓了的劍法才在道教徒眾中一代代流傳。道教弟子為了紀念這位劍術大師,索興將呂傳授的劍法更名為“純陽劍法”。這就是“純陽劍法”發展至今的由來。
“純陽劍法”中溶入了呂洞賓一生刻苦研練、戰勝邪惡的心血與經驗,是一套突出攻防搏擊、獨具特色的實戰傳統劍法,是修行界中的一股奇葩。
餘真意花了不知多久的功夫,接受了呂祖傳承。
他感覺自己就是水了一覺,醒來之後,自己就是第三步修士了。原先丹田處的金丹,此時已經消失,只剩下一個水池模樣的東西。餘真意能感覺到,裡面劍氣縱橫。
最重要的是,他睜開眼,發現四周的那些劍,全都消失不見了。
四周也不再灰濛濛的,反而露出原本的樣子,這裡是煉獄洞天的一處空地。餘真意能感受到,那些劍,全都被收進自己體內。現在他身上,有無數把劍。
他的實力,也不知道到了哪種境界。
餘真意背上真武劍,接著往前走。
他現在非常期待,妖獸來襲。
他想試試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