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很久以前,一到六七月間,南陽河發大水,洶湧地大水把青州城分為南陽城和東陽城,給兩岸人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歷代知府便都以此為患,四處招賢納士,想方設法,在南陽河上築橋。可是由於南陽河河寬水深,建橋十分困難,好容易修好,過不了一年半載的,洪水一來,又毀了。
衛一鳳到青州任知府,他和當時的知縣劉養浩便決心在任職期間為青州人民做件好事。為了使橋早日建成,兩人身先士卒,與民工們同吃苦,共辛勞,連嚴冬也不停止工作。有時兩人赤足立在水中,凍得腿麻腳脹,也在所不惜.
這一天,人們正在苦幹,忽然有一位長袍老道手持雲帚身背酒葫蘆飄然來到了剛剛封頂的橋墩下。
他席地而坐,解下酒葫蘆,仰面張口大喝。起先,大家由於幹得起勁兒,沒留意他。過了一會兒,只聽幾聲哈哈大笑,大家抬起頭來,才見那人手裡的雲帚擺了幾擺,眾人眼前一陣金光閃過,老道已經不見了,卻見每座橋墩上都插了幾把寶劍,一數整整二十四把。愕然之餘,有人不免想起老道喝酒的樣子,上口下口,乃一呂字呀!剛才那老道,分別是仙人呂洞賓呀!
傳說那仙人正是呂洞賓,當時他正雲遊天下,聽到青州官民不畏嚴寒不怕艱鉅的事便飄然而來,目睹了官民同甘共苦的勞動場面,被青州人民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所感動,便將二十四把鎮水寶劍插入橋墩,鎮住水魔,使南陽橋永世不毀,萬年長存。
由於得到了仙人的幫助,官民建橋的勁頭更足了。過不多時,橋終於建好了。
這一次建得比以前任何一次都結實,銅牆鐵壁般巍然屹立在南陽河上。知府衛一鳳和知縣劉養浩因念於人民的功績和仙人的幫助,便將橋更名為萬年橋,希望它將萬年長存,造福人民。
呂洞賓下山後,遊歷四方。一天,他從岳陽出發,途經分寧黃龍山,見該山氣勢磅礴,紫雲成蓋。知有異人,及登山,果有一寺,香菸繚繞,棟宇非凡。
正值黃龍寺超慧祖師給弟子傳經授法。於是洞賓潛入法堂,僅片刻,猛聽一聲斷喝:“座旁有竊法者”。
洞賓只得上前揖見祖師道:“晚輩貿然入堂,多有得罪,望大師息怒。敢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法術怎樣?”
祖師怒道:“你這守屍鬼,怎如此無禮?你只煮得鐺內的,卻煮不得鐺外的。偷法應遭我打,拳打所盜之法,自然化為烏有”,即離洞賓二丈多遠出拳。
洞賓似覺身上隱隱作痛,即對祖師大叫:“你且等著!”怒奔出寺。
祖師見洞賓已走,便對弟子說:“剛才洞賓劍放寒光,今晚必飛劍來取老納”。
眾僧聽後,驚訝不已,不肯離去。祖師說:“你等放心,老納自有辦法對付”。祖師見眾徒離去,即端坐禪床,雙手合什,閉目唸經。
晚二更,突然兩道寒光破窗而入,果然是洞賓飛來二劍。雙劍在堂中迴旋穿梭,只見祖師凝神靜坐不動,默唸神咒,等劍近前,將拂塵一揚,斷喝一聲“落”!雙劍竟由原窗射出,直落寺左觀音井中。
當晚,洞賓久久不見雙劍返回,知道超慧祖師果然法力高超,寶劍定被收下。便立即遁回廬山,求助於師傅。漢鍾離責道:“黃龍超慧法力不在為師之下,你不聽叮囑闖出禍來,現別無良策,只有速去請罪,求賜還寶劍”。
於是洞賓連夜趕回黃龍山。
次日晨,洞賓到寺內求見祖師,再三施禮請罪,祖師才說:“你須在寺內做三年侍客僧,否則難成正果。還劍之事,三年後再說吧!”洞賓是個非常聰明的人,知道祖師有意傳授佛法,當即謝恩應允了。
原來祖師早就知道洞賓乃可造之材,只是年輕氣盛,門戶之見持重,故欲使其侍客,以去其銳氣,再傳以佛法,又不入弟子行列,兩全其美。
洞賓在黃龍寺中,邊幹侍客雜務,邊學超慧佛法,三年到期,已是正果初成,法力高超,介於佛道之間的法師了,超慧命其取一劍出山,仗俠行義。
留一劍鎮山門。超慧命洞賓取劍,其時洞賓雖是法力大增,用手卻難動寶劍分毫。
超慧祖師說:“以背取之”。洞賓如其言,以背向井,左手緊抓井上石亭柱子,右手反轉緊握劍柄,腳踏井沿,運足其氣,猛然用力,劍是抽出了,而柱子上已掐入了深深的二道指痕,井沿亦被其撼動,並留下了深深的足跡,現洞賓手痕足跡仍如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