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劍都沒反應過來,這三把劍就已經進入了餘真意的沒心,消失不見。
餘真意頓時陷入了一種玄之又玄的境界。
傳說,呂洞賓師從漢鍾離,習得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法。他有三把劍,一把用來斬斷貪婪嗔怒之心。一把用來斬斷愛慾之心,一把用來斬斷煩惱之心。
呂洞賓的寶劍共有三把,這三把寶劍是呂洞賓遊歷人間時候尋找材料煉製所成。這三把劍既“劍現靈光魑魅驚”,鎮邪驅魔,也可以斬去自己貪念,十分的神奇
在餘真意的腦海中,頓時出現了呂祖傳承。
呂洞賓學劍之後,刻苦鍛鍊,“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快,世以為神仙。”呂總是身負寶劍,雲遊四方,有時以劍為筆,題詩寫賦:“欲整鋒芒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嗥。手中氣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條。”
呂修煉高超的劍術,忍受修行的苦勞。凌晨開匣取出銀光閃閃的寶劍時,發出“龍嗥”般清亮的響聲。即使冰凍三尺,手中劍愈練愈勇,氣概豪邁,以劍砍石,火花飛濺,留下蛇一樣深深的劍痕。
身為一個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出家道人,能凌晨即起,在寒風冰雪中苦練劍法,其堅強剛毅不畏苦勞的性格躍然紙上,讓人敬佩。
有人甚至誤傳他能飛劍殺人,他聽了之後笑道:“慈悲為懷,是佛的根本。仙家也和佛家一樣,哪會有傷人性命的道理?當然我也有劍,但和傳說的不同:一把用來斬斷貪婪嗔怒之心。一把用來斬斷愛慾之心,一把用來斬斷煩惱之心,這就是我的三把寶劍。”
餘真意初次聽到呂祖的名字,還是因為一種吃食,名為“香糕”。
當時還是李殤帶給他的。
民間傳說中,杭州西湖邊的城隍山下住著一個姓孟的紹興人。由於他年紀輕,大家便叫他小紹興。小紹興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鬆糕,天亮後再挑起糕擔沿銜叫賣,以此來養活自己和瞎眼的母親。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
,由於杭州有春節登山的習慣,以討“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遊人如織。小紹興的鬆糕賣得很快,不大一會兒功夫,就賣得僅剩了一小塊破碎的鬆糕了。
小紹興想起母親還未吃飯,便留下了這塊破角糕,準備帶回去給母親吃。當他走到城隍廟時,只見一個白髮銀鬚的老人,頭枕在口對口地對在一起的兩隻破碗上,伸手向他乞討。原來這是上八洞仙呂洞賓,因見人間鬧,便下凡來看看。
當時,小紹興並不知道這就是呂洞賓。他見老人衣衫襤褸,瘦骨嶙峋,非常同情,便摸出幾文銅錢給老人。誰知老人不要銅錢,卻要討塊鬆糕吃。小紹興便拿出留給母親的破角糕,遞給了老人。
老人不客氣地吃了下去。
小紹興回到家裡以後,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十分讚許。從此,小紹興天天走過廟門口,只要看見那老人,便送給他一塊鬆糕。
有一天,老人見小紹興愁眉不展地遞給他一塊糕,便問道:“你有什麼不如意的事嗎?”
小紹興答道:“連日陰雨,生意清淡,鬆糕賣不出去。我娘吃了賣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飯不思。”
老頭聽了哈哈大笑:“彆著急,要吃的沒有,良藥我可有。”說著,從懷裡掏出個葫蘆,交給小紹興。吩咐他做鬆糕時,將葫蘆裡的藥放到鬆糕裡,他娘吃了這種糕病就會好。
說完話,一陣風起,老人就不見了。小紹興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那口對口對在一起的破碗,猛然醒悟到這就是呂洞賓。於是高高興興地回到家,按照呂洞賓指點的方法制鬆糕。
老頭先把葫蘆裡的藥倒出一點兒,放進糕粉裡,製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卻後再一塊一塊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黃色。烘烤出來的鬆糕散發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末進的老母親聞到這股異香,頓時覺得腹中飢餓,即叫小紹興把糕拿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