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唐潛龍> 鼎嘗知秋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鼎嘗知秋3 (1 / 2)

在李藥師暫離中樞的幾個月間,因有這位曠世軍神統帥全域性,六道行軍獲得全面勝利,大唐的對外關係,彈指之間產生擎天撼地的根本性改變。

西北各部君長率先拜請大唐天子上尊號為“天可汗”,各以臣屬自居,對李世民敬呼“萬歲”。

嗣後李世民對他們發出璽書,皆稱之曰“賜”,自己署名“天可汗”。

至於東北各部,兩年半前李藥師出將入相,成為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之初,曾與李世民米盤推演,當時便已指出“欲交通薛延陀,向西可出涼州,向東可出營州”。

如今突厥蕩平,營州都督薛萬淑遣人遊說東北各部君長,奚、霫、室韋等十餘部族先後歸順,都成為“天可汗”的藩屬。

涼州都督李大亮也不遑多讓。

頡利可汗、沙缽羅設入唐之後,北荒諸部相率內附,然而尚有諸設、特勤,以及突厥七姓種落等,仍散在伊吾。

李大亮遣人招撫,非但諸設、特勤歸降,伊吾城主更率其屬七城入朝。

大唐以其地置伊西州,同樣成為“天可汗”的子民。

此時突厥領地盡入大唐版圖。

原屬頡利的部分,以呂梁山為界,將西方劃為定襄都督府,東方劃為雲中都督府。

原屬突利的部分,則設定順、裕、化、長等四州。

頡利可汗被擒,解入長安,得大唐天子免其一死,將他與家人一同安置於太僕寺,廩食豐厚。

可想而知,頡利鬱郁不得志,時或與家人相對悲歌而泣。

李世民原本有意以他為虢州刺史,但他不願赴任,於是改授右衛大將軍。

突利可汗降唐之後,得授為左衛大將軍、北平郡王,位在頡利之上。

其後又授順州都督,令他率其部落前往就任。

至貞觀五年,他欲入朝覲見,然從順州啟程之後,尚未抵達長安,竟已病歿途中,李世民為他舉哀立碑。

沙缽羅設阿史那蘇尼失得授為懷德郡王、北寧州都督,後於貞觀八年去世。

其子阿史那泥孰有擒獲頡利之功,入唐後得賜名“忠”,是為阿史那忠,尚定襄縣主。

這位縣主是韋貴妃與前夫李孝珉之女。

阿史那思摩得授為懷化郡王。

他是頡利的從叔,因為長相與粟特人相似,在突厥一直無法得到信任。

然在頡利敗亡的過程中,諸部落酋長大都棄頡利而降入李唐,阿史那思摩則始終不離不棄。

李世民嘉許他的忠誠,拜他為右武候大將軍、北開州都督,賜姓李,是為李思摩,並令他統領頡利舊眾。

又有右武衛大將軍史大奈,原名阿史那大奈,在大業年間入隋,其後隨李淵在太原起兵。

此時李世民以他為豐州都督。

另有中郎將史善應,他源出阿史那氏,曾祖、祖父皆為西突厥可汗,父親褥檀特勤在開皇年間入隋。

此時李世民以他為北撫州都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