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把鏡頭拉長到遠在仙女座星系的派斯諾克星球——
這是一顆不怎麼美麗的古老行星,它的母恆星是光度和溫度都與太陽相似的一顆黃矮星,和太陽不同的是,這顆古老的恆星壽命已經接近末期。
為了便於理解,先解釋一下關於恆星的壽命問題:
首先,太陽是恆星,地球是圍繞太陽公轉的行星,目前地球的年齡約45.5億歲,太陽的年齡約50億歲。
恆星的壽命取決於它的質量,質量越大,壽命越短;質量越小,壽命越長。
類似太陽這種質量(1.9891*10^30千克,佔太陽系所有星球總質量的99.86%)的恆星壽命約有100億年,換句話說,我們的太陽正值“中年”,還剩下約50億年的壽命。
而如果質量是太陽十分之一的恆星,壽命可以長達數百億年。
如果質量是太陽7倍的恆星,壽命只有大約幾億年。
如果質量再大,壽命可能就只有幾千萬年,甚至幾百萬年了。
至於行星的壽命,如果沒有發生特殊情況(如:星球碰撞、恆星吞噬、引力捕捉等),在理論上是無限的。
但在一般情況下,行星的壽命取決於它圍繞公轉的那個恆星的壽命。
恆星每分每秒都在進行著持續的熱核反應,會不斷地損失質量。
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晚年恆星會演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恆星的壽命可以說就此結束。
恆星在死亡之前往往要經歷成為「紅巨星」或「超巨星」的體積膨脹,以及「超新星爆發」
倘若一顆行星距離恆星比較近,在恆星膨脹為紅巨星時就可能被吞噬,行星也會就此消失。
如果行星距離恆星比較遠,就有可能逃過此劫。
但宇宙中充滿了變數,各種意外仍有可能降臨到行星的頭上。
比如:據估算,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在30多億年後會發生碰撞。
雖然星球和星球之間存在足夠大的宇宙空隙,但是引力場仍會打亂行星原來的軌道。
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引力場是由大量圍繞原子核旋轉的軌道電子的磁矩合成的,其本質是磁場。
由於軌道電子磁矩取向的各向同性,這些磁矩的磁場相互抵消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引力場相對於靜電場或磁場而言是非常微弱的。
電子、正電子、質子、α粒子(氦原子核)以及各種重離子(原子核)這類粒子的共同特點是都沒有圍繞原子核旋轉的軌道電子。
所以,這類粒子可以不受萬有引力的作用。
讓我們把鏡頭再次拉回——
派斯諾克星球的公轉週期接近300天,公轉軌道約為地球繞日軌道的0.85倍,表面溫度在正常情況下為21℃左右,直徑約為30300多公里,約為地球的2.4倍(地球直徑12756公里),地質構造及密度、大氣層和地球類似,質量是地球的13.8倍,表面重力是地球的2.4倍,逃逸速度(又稱:第二宇宙速度,天體表面上物體擺脫該天體萬有引力的束縛飛向宇宙空間所需的最小速度)為26.88公里/秒(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為11.2公里/秒),順便說一下,第一宇宙速度是指物體要達到繞星球飛行作圓周運動的速度,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為7.9公里/秒。
如果人類登陸到派斯諾克星球表面,體重將會變成地球上的2.4倍,身體負擔加重,骨骼壓力增大,心臟也將超負荷執行,還有可能造成骨質損傷或腦缺血。
如果人類在上面定居,過不了幾代人,骨骼會變得更加堅硬,體型和體重也將相應減小,以適應重力環境帶來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