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下有評委互相交流,他們的眉頭深鎖。
討論施河所做的“仙佛三品”,注重雕功,卻有不足。
“粵菜講究清淡內斂,如今這三道菜看上去美輪美奐,其實已經脫離了廚藝本質,借用外在的表現力,展現作品的價值。”其中一名評委感慨道。
“這麼好看的三道菜,說實話啊,我是不敢下筷子,沒什麼太多的食慾。”另一名評委也是搖頭苦笑。
就像是一幅畫,儘管看上去特別好吃。
但僅是一幅畫,食物本身的口感反而被喧賓奪主了。
簡而言之,施河在這三道菜上所用的雕功太過強勢,以至於烹飪食物本身,沒有花費太多的心思,味道被外觀搶去了風頭。
施河也知道評委肯定會看出自己三道菜的問題所在,他也是被逼無奈。
自己用力過猛,在造型上花費太多心血,食物的味道可能會配不上造型之華麗。
現在已經沒有辦法挽回餘地。
他還心存僥倖。
如果同批次選手當中,沒有特別出類拔萃之人,他還是有機會進入決賽。
既然已經盡力,輸了也無妨。
儘管想不通,但施河只能這麼安慰自己。
……
鄧達先比施河要好一點,但也僅僅是略好一點。
不能用蔥薑蒜,意味著無法透過烹飪魯菜取勝。
即使透過特殊的調味,能取代蔥薑蒜,但那樣的齊魯菜依然有瑕疵。
瑕疵的菜品,一方面無法讓評委給自己打高分,另一方面鄧達先自己也不允許。
他是一個注重名譽的人。
當然,他有應對之法。
作為一名廚界精英,他不僅精通魯菜,對其他菜系也有研究。
齊魯菜對蔥薑蒜很是依賴,但其他菜系也有對蔥薑蒜輔料那麼依賴。
鄧達先的人生也算是坎坷和傳奇,他從小是個孤兒,在福利院長大。yīn長陽錯之下,拜在了齊魯菜大師的門下,隨後他並不滿足,還陸續拜了很多師父。
因為齊魯菜是他最先開始學習的,而且他在齊魯生活長大,所以始終稱自己是魯菜廚子。
其實他在其他菜系的造詣,已經超過了在齊魯菜上的水平。
“看來鄧達先終於要露出真正實力了。”吳林風觀察顯示屏,嘴角浮出凝重之sè。
他將鄧達先一直視作此次自己獲得廚王大賽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