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35章 (1 / 2)

第935章

太宗時期,李勣被封為英國公,與代國公李靖齊名,位列武將之首。

李勣這個人,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在他身上有著許許多多的矛盾性。

首先,他是出身草莽的儒家。

隋末天下大亂,地方社會出現了動盪。

為了保護鄉里,李勣常和父親賑濟貧民,由於力量有限,就索性跟翟讓聚眾起義,去了瓦崗。

雖然淪落草莽,但李勣常勸翟讓襲擊官兵,保護百姓。

後來李密開倉放糧,實行仁政,賑濟百姓,也是因為李勣的勸說。

他的好兄弟單雄信,在瓦崗失敗後,投奔王世充,被唐俘虜,李勣就給朝廷上奏,說單雄信武藝絕倫,如果赦免,定能為國家效力。

可朝廷不許,非要殺掉,李勣大哭一場,把腿上的肉割下來,給臨刑的單雄信吃。

在古代,割腿上的肉給人吃,是儒家忠孝的表現,如介子推在晉文公飢困時,就割下自己的肉煮成湯。

唐代有個大孝子鄭興也曾經這麼做。

李勣行事中的儒家風格,不僅體現在他對陌生人的和好兄弟的態度上,也反映在他對家人的關懷上。

有次,為了給生病的姐姐煮藥,李勣不小心燒了鬍子,姐姐勸他不要再做,李勣就說,我和姐姐都老了,以後想要給你煮粥,還能有多少機會呢?

他的孝順,更是贏得皇帝稱讚,成了儒家價值觀念的榜樣和範本。

其次,他是侍奉八主卻依舊被人稱頌的賢臣。

由於生逢亂世,李勣的政治際遇跌宕起伏,光是自己的歷任領導,就有八個,並且這些人分屬於不同陣營,分別是:翟讓、李密、唐高祖李淵、竇建德、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和唐高宗李治。

和後來輔佐五朝皇帝的馮道不同,侍奉八主的李勣,非但沒有被罵,還獲得了後世很高的評價,這主要是因為李勣忠於君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