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華夏的鐵匠使用柳木棍攪拌,攪拌的同時也會逐漸燒去柳木棍,這可以往生鐵混入碳,或者說減低生鐵去碳的速度。
可見在第1次工業革命到來前,華夏與歐洲的科技相差不大,甚至還要領先一點。
現在王小旗的鐵匠鋪,甚至有機會炒出中碳鋼與高碳鋼,此即稱為炒鋼。
他看到王鐵柱正在往鐵爐裡面添煤,徐峰的人力鼓風機又運作起來,爐火又亮了起來,火燒得更猛烈些了!
趙雄高中物理化學知識很紮實,知道鐵和鋼是爐溫不夠,不管是炒鋼或炒熟鐵炒出來的都是半固態糊狀鋼塊、鐵塊。
因為只有將鋼加熱到液態,才能自由且精確地控制其中的碳與其他元素的比例。
在古代百鍛鋼、灌鋼,甚至熟鐵滲碳鋼等,都不可能做到精確調控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都是因為溫度的問題。
至於如何調節溫度,就要用到“煤焦炭。”
理工科畢業的趙雄對於怎麼選煤,焦炭使用和挖去還是有點心得的!
只是全都是書本上的,一旦實際操作中估計就是抓瞎了。
如何精準的控制,估計還得像小姑姑這樣家傳的來執行。
鍊鐵容易鍊鋼難。
鋼和鐵之間,的地位天差地遠。
冶鐵容易,鍊鋼則需要耗費比冶煉多十倍以上的人力物力。
從而形成了灌鋼、百鍊鋼等等工藝。
但是實際上“抄鋼法”製造出來的鋼雜質較多,鋼質量不甚理想。
王小旗他們鐵匠看著他那把唐橫刀迷信為“真鋼”,甚至上升了鐵匠們信仰的程度。
小姑姑和王小旗與自己智力方面差異不是很明顯,區別主要存在於知識的儲備和視野的開闊性上。
小姑姑望著他,溫柔地說道:“你真的要砌小高爐!”
“嗯”
“那我就留下來不回鎮裡面了!”
“你不會真的對它有興趣吧?”
“嗯。”
“那我給你留一份圖紙,小驢去把馬鞍的揹包拿過來!”
一會兒趙小驢把巨大的行軍揹包取來了。
趙雄拿過了開啟揹包的扣子,伸手朝揹包裡裝模作樣地摸了摸,取出一個裝圖的直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