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穿越古代:我在運河上做九品閘官> 第35章 10萬石糧食,哎,天哪!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5章 10萬石糧食,哎,天哪! (1 / 3)

縣衙裡的黃冊、魚鱗冊都是明面上的東西,朝廷按照兩稅法在黃冊、魚鱗冊登記得來收。

但是大康傳承了六代皇帝,100多年過去了,由於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賦役苛重。

近幾年,百姓多有被迫逃亡,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朝廷財政陷入危機了!

兩稅法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朝廷上有人提議,借用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卻給多數大臣否決了。

其實這也不怪那些大臣,要是借用一條鞭法,重新丈量土地,賦稅改收現銀,反對重農抑商。

那些大臣背後都是家族或者行會大商人的利益,利益受損,必然要反對。

而且,皇帝吳建甚是48歲登基,現在已經是60多歲了,早已沒有年輕時候的改革衝勁。

而且他的唯一的獨子也就是太子,在去年因為要加速朝廷改革說了過激的話,做了過激的事。

於是在某一個漆黑的夜晚掉入湖中,做了一個淹死鬼。

皇帝吳建甚是悲痛萬分,下令徹查此事,後面追查到了太監首領魏公公可能與此事有相當大的聯絡。

但魏公公臨死之前還覺得冤枉,太子淹死之事,也就成了無頭公案。

楊雙印來到嶧縣當縣太爺,他是捐來的官,為了發大財,他咬咬牙捐了8,000兩,補了一個縣令的實缺,在兩年前就匆匆趕來上任了。

兩年下來,錢倒是回本了,但縣裡面大多數政務他是稀裡糊塗的,就只好放任那幫小吏。

只要不過火,他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嶧縣縣太爺也很清楚,嶧縣當地的吏員,世代相傳,每人手裡有一本底冊,哪家有多少田?

該納多少糧?

都記載在這本冊子上,為不傳之秘!

再加上,師爺董一丹熟悉縣內特殊人物。

他請了董一丹這個師爺,就有好處多多,好比嶧縣做過官的紳士人家的衿米,舉人、秀才、監生是糧米。

這兩種米不能多收,該收多少就多少,他是一無所知。

但是毛遂自薦的董一丹知道的是一清二楚。

現在的董先生就是楊雙印身邊的錢穀師爺,替他處理個縣衙裡的一切事務。

這兩年民間傳說,董師爺才是嶧縣的真縣令。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