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一百四十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展,中國、義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環、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歷史印記。
十五世紀初的明代,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一代又一代的開拓者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樑。
橫跨歐亞的陸地絲綢之路和連線亞非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張騫、班超、玄奘、鄭和、馬可·波羅等古代先賢們為開拓建設這兩條人類文明交流大通道作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這是中國人民為延續絲綢之路輝煌歷史並努力開創燦爛未來而貢獻的卓越智慧。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有長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
“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倡議是我國在國家層面提出的一項宏大戰略,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GDP總量世界第二、經濟增長速度仍然位於世界第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最新國家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早已成為世界性的話題,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但我國很多地區的民眾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還沒有清晰透徹的瞭解,讓民眾知道“一帶一路”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改變,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命運和未來發展。
世界格局正在經歷複雜、深刻的變化,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持續了兩個世紀的西方主要工業國構成的多極格局即將被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與發達國家共同構成的多極化格局打破,未來10年至20年內,世界前10大經濟體,傳統工業強國與新興市場經濟體將各佔半壁江山。
其中中美兩家的經濟規模將不相上下,且遠遠領先於第二梯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世界與發展中世界之間的博弈需要智慧。
中國如何崛起成為影響區域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變數,在這種形勢下,制定“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就很有必要,東亞已經共同創造出和平繁榮局面,各國宜登高望遠,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鑑、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當今世介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資訊化潮流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聯絡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臨諸多共同挑戰。
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路攻擊、人口爆炸、環境汙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嚴峻挑戰。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願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的的全球價值觀已開始形成,並逐步獲得國際共識。
風雲激盪的歷史大潮中,總有一種力量穿雲破霧浩蕩前行,面對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一帶一路”這項跨時空、跨世紀、跨洲際的重大倡議是推動全球實現合作共贏和共同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平臺,是改善全球治理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展現流傳千年的海絲史詩,正在和沿路各國共同攜手書寫,共創未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