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月節
“迢迢萬里之遙,黎民百姓儘可得這明月寄情。”
自古以來,這坊間傳說就有著陰陽二字,得陰陽方可迴圈持續下去,陽所代表著的是普照萬物的太陽。
而這陰,指的就是這夜晚的湛湛月光。
梁國建國以來,每年都會在月圓之夜,舉辦大型祭祀活動,以此來慶祝節日的到來。
帝城張燈結綵,以此慶祝節日到來,很多人不遠萬里,自麗州直到雲州,各地人群提前朝著帝城趕來。
孤山之上,也罕見的懸掛起些許燈盞,書生們很喜歡這個歷史氣氛濃重的節日。
今年也是如此,孤山同樣將新作的燈盞,懸掛在門前周圍為數不多的迎客松上。
紙漿糊成的花燈,是五師叔親手做的,門外的迎客松,是五師叔出生那年種下的。
“喲,今天小遙遙起這麼早?餅子可還在鍋裡,沒得吃喲!”
一個十歲大的少年,推開房間的木門,吱呀作響的扭動聲,又迎來一個拜月節的清晨。
(二)清晨
孤山學堂,現任大學士姓洛,一生無兒無女,十年前收養一棄嬰,取名遙,玉佩記載,他是拜月節出生。
與月同辰,玉佩是令牌形狀,刻畫的是個滿月。
那塊代表著時辰的月表,正懸掛在倉庫正中,十二時辰對應著潮汐十二月圖,刻畫的精妙絕倫美麗無比。
這是出自二師伯之手,外人學不得。
“二師伯,今日有什麼好吃的?”少年起床來,第一件事就是奔向廚房。
裊裊炊煙升起,宣告著節日的開始。
年紀小的孩童總改不了貪吃的毛病,少年在廚房裡圍著胖胖的二師伯,尋覓著還未端上桌來的小點心,酥脆的餅子是他的最愛。
“他二師伯!還未到吃飯的時辰,你又慣著他!”門外傳來責備的聲音。
孤山這輩,有洛大學士十人平輩相交,在之下門人三百,個個都是能人異士。
外人只知曉孤山學堂的底蘊深厚,但凡入世間的學士,皆不凡。
但鮮有知曉,他們的其他本事。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乃是世間八藝,在學堂還要多出些許。
雕刻、鍛造、醫病、權謀,都包括在內,孤山仰止,立於梁國邊界。
每年的年初,孤山都會進行考驗,合格者收入學堂內,成為目前的第四代學士。
第三代只有一位,就是這十歲的少年。
偏愛之心人皆可見,他的師叔師伯那些人並不在意,在族譜上直接單將洛遙的名字,列為第三代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