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罪已詔並不罕見。
大周曆代帝王,有記載的下過罪已詔的帝王,就超過十位以上。
當然,這些下過罪已詔的帝王中,大多數下罪已詔的原因都是因為天災。
連綿不斷的天災,讓在位帝王下罪已詔祈求天災,在大周,這更多的是一種姿態而已。
但是,像仁尊皇姫隆這樣,因為施政錯誤,在群臣的逼迫下以下罪已詔為妥協的帝王,卻是第一位。
總體而言,仁尊皇姫隆是成功的。
至少保住了大部分權柄,有了翻盤的機會。
不過,既然答應下罪已詔,那就必須得下,大周的貴族們可不好糊弄。
而罪已詔,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下個承認自己有錯、幡然醒悟的詔書。
帝王下罪已詔,是有著一系列的嚴謹的禮儀的。
先成詔,再製詔。
然後,皇帝入太廟告罪於列祖列宗,然後當著列祖列宗的面,宣讀罪已詔,乞求列祖列宗的原諒。
告罪於太廟之後,再告罪於大周祖神,同樣要乞求祖神的原諒。
接下來,祭拜天地,告罪於天地,然後焚罪已詔於天地間,以示自己民然知錯。
最後,才是迴轉洛邑,將罪已詔交付有司,詔傳天下。
這是一個嚴謹無比的禮儀過程,對於帝王而言,這是一個個真真正正的認罪的過程,其中辛苦和難堪,自不用多說。
所以對於大周的帝王而言,非萬不得已,不會下罪已詔。
不過,此時此刻的仁尊皇姫隆卻沒得選擇。
大周的朝臣們,行動也極其迅速。
僅僅三日之間,就準備好了一切禮儀所需和行程所需。
東來閣來,仁尊皇姫隆臉色青白相間,看著眼前的三份他親手書就的罪已詔,嘴角緊抿著,一動不動。
內監大總管童德海伺候在旁,一句話也不敢說,但卻時不時的看看東來閣外邊。
東來閣外邊,以丞相為首的文武百官,俱在那裡等候。
等候仁尊皇姫隆完成罪已詔的程式。
因為也只有完成罪已詔的程式,太子姫驁也才能順勢獲得署理國事之權,更是面向天下人的一個宣稱。
最終,東來閣內的仁尊皇姫隆長嘆了一聲,“也罷,事已至此,只能如此了。
不過,待朕建立萬世功業之時,今日之辱,必叫爾等悔不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