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的青州往南乃是平州,平州轄下有一郡名為昌師郡,昌師郡下轄八縣,但出名的卻是東洗縣。
東洗縣背靠大昌山,門前乃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平原正中,有著一座佔地方圓三百里的大湖。
加上氣候適宜,這東洗縣堪稱魚米之鄉,頗為富足。
而背靠的大昌山,更是盛產各種礦石,僅僅官面主的礦脈就超過三十條,據說私底下正在開發的礦脈,超過一百條。
而開發礦脈需要大量的勞工,這導致東洗縣人口極多。
算上奴隸和普通的勞工,東洗縣的人口,就超過千萬。
這人口數目,已經比大周的下等郡要多了。
像葉真最初接手的北海郡,人口還沒有千萬。
而眼前一個小小的東洗縣,人口超過千萬不說,往來四方的商旅也是絡繹不絕,除了生活物資和奴隸販賣之外,礦石的生意極其火爆。
堪稱平州甚至是平州周邊的礦石之都沒有問題。
如此興旺的商業農業,帶來的是東洗縣規模極大,那縣城的大小已經超過昌師郡了。
就連城牆都要比昌師郡的郡城要高上三分之一。
在大周,這算是違制,大周律法中,州城、郡城、縣城的高度都有一個上限,超過了這個上限,就是逾越。
但是,這東洗縣逾越違制,卻是什麼事都沒有。
別說是昌師郡的郡守,就是平州的州牧,提都不敢提這件事。
原因嘛,很簡單。
因為這東洗縣的洗氏一門,乃是西巡狩洗千古洗氏一族門下的分家。
基本上,每一個傳承悠久的家族,都會變得越來越大。
五代之後,就會分家,以方便管理和家族發展。
分家這種事,情形分很多鍾,有的是想獨立而分家的,有的是主家中沒地位而分家的。
有的是主家不要而分家的。
但大多數的分家,卻是為了家族管理和強盛,尤其是在主家極其強盛的情況下,那些分家在分家之後,也會依附在主家之上,聽從主家的號令。
東洗氏,就是西巡狩一門洗家的分家,至今依附在洗家身上,乃是洗家的分家之一,也是最受重視的分家之一。
按葉真從內務監正監馬元瑾那裡拿到的情報,在西巡狩內部,最受西巡狩洗千古信任的是,就是族人。
所以,縱然馬元瑾在西巡狩衙門內身居高位,但有些事情,還是參與不了。
而西巡狩麾下最精英的屬下還有死士,皆出自於洗氏一族的各分家和分家之下的附庸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