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作方面,超級英雄的改編專案,其實有著很大的侷限性。
因為故事的發展,基本上跳不出原著的那個框。
就像人們一提起蝙蝠俠,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死對頭小丑,一提起超人,首先蹦出的便是他的頭號死敵盧瑟,一提起神奇女俠,那就不可能無視她的哥哥戰神阿瑞斯一樣,甭管電影怎麼拍,甭管遊戲怎麼做,這些纏繞在紅花身旁的終極綠葉,都不可能消失。
他們誕生的過程可以改,他們經歷的事件可以換,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永恆的,因為衝著漫畫而走進影院的粉絲們是永遠沒法接受小丑扭掉了蝙蝠俠的腦袋,盧瑟將超人五馬分屍,戰神阿瑞斯扯掉了神奇女俠的星星小內……
呸!
一些老紳士可能還真能接受這種古希臘神話中的限制性劇情!
畢竟,洛基成為奎託斯兒子這種改編都能被人們接受,其他方面突破一點,也是可行的?
至於被人攻擊扣上帽子送進大牢?
沒關係,沒有人比我更懂赦免的建國同志能把你撈出來!
如此一來,當某些特定人物出現在作品名錄中時,那他們的結局,其實早已預定。
像本傑明帕克存在的意義就是以自己的死亡來刺激蜘蛛俠的成長;
像格溫史黛西存在的意義就是以自己的死亡來刺激蜘蛛俠的成長;
像諾曼奧斯本存在的意義就是以自己的死亡來刺激蜘蛛俠的成長……
好吧,小蜘蛛不愧是美漫最慘英雄,別人都是打怪升級,只有他是捱打升級。
正因如此,當這些特定角色出現後,粉絲和觀眾其實都已經做好了迎接主要人物死亡的心理準備,所以宣發之時公開他們的最終結局,其實並不算劇透。
當然了,就算這種行為不算劇透,實際上也沒有幾家影業公司會真的這麼做,因為甭管粉絲和觀眾如何猜測,這其中都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在觀影之時,他們會認真的瞭解內容,不斷地去驗證自己之前得出的結論,而這種過程,能讓粉絲和觀眾得到極大的滿足——
‘看吧,製片方的花招我都猜到了!我特媽的就是這麼的牛嗶!’
而一旦由製片方搶先實錘,那這種過程,也就沒了。
觀影時的代入感,就會呈幾何倍的下降。
這也是《蜘蛛俠2》剛放映時,大夥都很輕鬆的原因。
這又不是數學題!
在知曉結果的情況下看過程,那人人都是上帝視角了!
可問題,當人們輕鬆地看完小三十分鐘,發現事情的結局依舊沒變,進展的過程符合預想,但因為某些特定的原因,讓結果指向的最終方向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後,那種意外,就像在某破站上抽獎中了但不兌,只退中獎時花費一樣,讓人錯愕!
格溫史黛西的死不是簡簡單單的刺激小蜘蛛的成長?
這種打擊並不是為了讓毒液能在第三部中趁虛而入?
小蜘蛛會因為自己的隱瞞而背上巨大的心理負擔?
天吶!
這種走向,比《泰坦尼克號》還要虐啊!
在《泰坦尼克號》裡,傑克雖然死了,人們傷心難過但不會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