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以星族的科技,早在其內部開戰之前,就已經探知了地球的位置。
起初,族內還因此出現了兩種應對方法,一者認為是星族單方面知道了地球的存在,因而推斷地球方面的科技水準不如星族,出於對未來各種可能面對的危機,以及對異族的不信任,堅持出兵剿滅地球。
而另一者則認為前一種應對方法太過激進冒險,畢竟星族也只是知道了在創世星雲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孕育著生命的星球,對於地球上的文明、科技一無所知,僅憑星族的常識去判斷不同文明可能達到的科技水平,得出來的結論從個根本上是站不住腳的。
也許地球方早就知道了星族的存在,只是基於同樣不清楚星族科技的水準而選擇按兵不動,一旦地球方的科技水準高於星族,此時星族再主動出擊,豈不是自尋死路?
並且,如果第一種應對方法能夠解決地球,那就意味著地球本身的科技水平不足以威脅到星族,便也沒有侵佔的必要。
兩種看法在星族內部爭論了許久,最終,將兩種意見摺合:不主動進攻,但保持對地球的觀察,一旦對方有出兵靠近創世星雲的跡象,星族將傾盡全力反攻!
……
星族初次戰爭之後,在星帝的決策下,星族雖然把目光重新放在地球上,卻也沒有打算全面展開侵入,而是派出了十一支星族戰艦前往地球進行探查,畢竟兩方相隔三十四光年,平時雖然保持著對地球的觀察,但對地球的瞭解實在有限。
星族的戰艦在星之力的加持下,是能夠達到光速的,但也沒辦法一直保持光速,所以從創世星雲到地球耗費了整整五十年的時間,星族卻沒想到他們隨著末世災劫一同降臨在這片異族土地上……
“星族、星之力?”趙風對這兩個新鮮名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同時,他也在戰艦行進五十年的日誌中知道了這十一艘戰艦的整體情況。
其中的十艘戰艦有三艘屬於個人戰艦,分別為神劍衛號、狂刀衛號以及趙風目前所處的卜天衛號,其中神劍衛、狂刀衛是隸屬星帝直接管轄的星族左右將軍,在星族的文化中,左右無關尊卑,兩位將軍地位比肩,皆為一人之下。
而卜天衛是星族的大國師,職位雖與左右將軍齊平,但權能在星族預設排在第四。
而另外七艘戰艦則分別為甲兵衛、騎兵衛、槍兵衛、海兵衛、咒兵衛、弓兵衛以及護兵衛,代表星族的七大兵種,星族這一次前來地球的主要目的畢竟不是入侵,而是以探查為主,所以每個兵種只帶了一百人。
且艦隊一降落在地面,就保持不出艙的狀態,暗中分析地球土壤中的成份,同時觀察地球上的動靜,等待著本土人上門交涉商談。
一開始的時候,星族人直接將喪屍當作了地球本土人,所以,當有喪屍靠近時,就解除護罩,準備與之詳談,結果可想而知。
這樣的情況發生幾次之後,星族人判定地球人有極強的攻擊性,當即決定據守不出,同時向創世星雲傳送求救訊號,只不過,即便是星之力加持的超光速訊號也要至少二十年才能抵達創世星雲,等星族大本營調派兵力,又要耗費至少五十年。
十一支艦隊本打算就這樣在能量護罩內等待七八十年……
對星族戰艦的來歷有了大概的瞭解後,趙風仍心存疑慮:
在這些資料請保重,只講解了其中十艘戰艦,對於第十一艘戰艦的來歷沒有提到一絲半點,最後的那艘戰艦內會是誰?
此外,星族所使用的能量護罩毫無疑問和易天系統兌換出來的消耗型能量護罩完全相同,是巧合?還是說星族內有另外一個擁有系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