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2年,3月5日。
中午時分。
懷安縣西側,緊挨著平綏鐵路的柴溝堡鎮一個小村子。
張雲在這個平綏鐵路旁的小村莊裡,建立了獨立支隊出發前的臨時指揮部。
此時,獨立支隊的作戰參謀團隊已經全部從無名山駐地趕來。
不大的指揮部裡,數十名高階參謀熙熙攘攘,聚在一堂。
大家按照工作分工,圍繞著天氣、地理、後勤、補給、醫療、情報、協調等方面,進一步細化著遠征作戰的細節。
整個指揮部裡忙忙碌碌,甚是熱鬧。
張雲站在偌大的華北地圖前,一邊細緻觀望著蒙古高原和東北四省的地形地貌,一邊傾聽著劉長青彙報最終擬定的遠征計劃。
“司令,目前確定的行軍路線,是騎兵團從柴溝堡出發,西繞興和、尚義、張北等縣,向北進入蒙古高原,而後向東偏北方向出發,直撲西拉木倫河河谷;
1縱、2縱、3縱、戰車團、防空營、炮團以及跟隨我軍出戰的其他兄弟部隊部隊,則轉而從烏蘭察布出發,直接沿著蒙古高原向東出發,在尚義、張北縣與騎兵團路線重合,向西拉木倫河河谷進軍。”
劉長青指著地圖上兩條長長的虛線,詳細講解著行軍路線。
“之所以將機械化部隊出發地點選在烏蘭察布而非張家口西側的懷安,主要是考慮到地形和行軍速度。
在實地偵察了從懷安繞行興和、尚義的道路後,我們發現該路線需要翻越一些山脈,且山口狹窄。
雖然機械化部隊可以強行翻越山脈,但會極大限制部隊出擊速度,不利於機械化部隊行進。
相反,機械部隊經鐵路抵達烏蘭察布後,可以直接沿著高原出擊,一路較為平坦。
從烏蘭察布到西拉木倫河河口大概420公里,基本都是草原地形,且是明清以來草原商隊常走的路線,地面相對結實。
過去幾個月裡,我們和總部已經安排偵察人員多次勘察地形。
此時正值冬末春初,蒙古地區乾旱少雨,草原路面雖然有些不堪,但不至於讓坦克、汽車等陷入泥坑,我們的機械化部隊可以快速野戰行軍。”
張雲從腦海中打量著偵察人員已經“點亮”的精準地圖,緩緩點了點頭。
坦克雖然號稱全地形裝備,但由於裝備重量太大,很容易陷入沼澤、泥坑等地形中難以自拔。
參謀部規劃的這條路線,經過民間商隊幾百年的摸索,確實已經證實是草原地面條件相當好的線路,足夠讓部隊保持1520公里/時的野戰行軍速度。
劉長青繼續彙報道:“抵達西拉木倫河河口後,我們將快速佔領並透過西拉木倫河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