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咣哧咣哧咣哧咣哧~嗚~嗚~”
通往寧武關方向的正太鐵路上,一列火車車頭正冒著濃密的白煙,吭哧吭哧的向前行進著,不時發出嗚嗚的汽笛聲。
這是一輛嶄新的貨運列車。
充滿動力感的嶄新BR50型車頭,十分輕鬆的拉扯著同樣嶄新的30多節車廂,如長龍般穿行在太行山的的山林之中。
汽笛聲和列車碾壓軌道聲在山間不斷迴盪,吸引了不少山上百姓的目光。
這些年,隨著八路軍控制的鐵路越來越長,對客貨列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加上正太鐵路改成寬軌後淘汰了大量窄軌列車,八路軍所需機車及車廂缺口自然越發明顯。
考慮到陽泉工業區正在全力生產武器裝備和各類民用產品,沒有足夠空間和足夠工人再新設一個機車和車廂生產工廠。
張雲權衡良久,選擇了直接套現200餘機車車頭和數千車廂,暫時解決了問題。
既然打算套現解決,張雲自然也精挑細選了一番。
多方比較之後,他最終選擇套現了漢斯國的BR50型機車以及配套的車廂。
張雲算盤打的很仔細。
民國期間引進國內的機車型別其實很多,但型號複雜,不利於保養維護,也不利於後勤管理。
因此,此時套現的列車最好使用到和平之後,並可以成為以後的制式機車。
漢斯國的BR50型機車質量上佳,被譽為二戰期間最好的三大機車之一,遠比目前國內引進的機車動力更強、質量更好,也更容易保養。
更重要的是,八路軍後續完全有機會引進這款機車的整套技術。
兩三年後,等漢斯戰敗並被毛熊佔領東部後,大量BR50型機車生產技術和車輛都會落到毛熊手裡。
而毛熊國特殊的車軌寬度,又會使得這些技術和大量車體無法直接應用。
作為血盟,八路軍那時候完全可以趁機索要或者購買這些毛熊用不上的技術、車體,進而一步到位學習到漢斯國精湛的車體技術和生產工藝。
如此一來,國家就可以比原本更早實現機車國產化,且技術水平、工藝水平還可以做到更好。
相比後續向毛熊、漂亮國引進技術的拉扯,能夠提前佈局撿漏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
雖然是貨運列車,但這列貨運車廂裡卻並沒有堆滿貨物。
相反,每個車廂內都坐著一些全副武裝的戰士,內側則堆放著各類武器裝備和隨身彈藥。
由於命令緊急,這些來自獨立支隊2縱新二團1營的戰士們,正直接乘坐著這列貨運列車快速機動,向著寧武關方向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