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幹部看著忙碌的碼頭,有些嘆息道:“古語說千里不送糧,確實有道理啊。這一萬多噸糧食,最終也就有八千多噸能真正入賬,其他的都要消耗在路途中。”
“沒辦法,今年旱災太重,延州夏糧收成不太好,只能從山西調糧。咱們沒有控制風陵渡及周邊區域,沒法透過西安等地轉運,只能走呂梁山、黃河以及延長一線運糧。這麼遠距離的糧食輸送,損耗在所難免。”青年幹部有些無奈道:“這一路上,工人的薪酬、糧食補貼,牛馬的草料等等,都是免不了的花費,最後都要從糧食中支出。”
說罷,青年幹部感嘆道:“如果能修一條從太原到延州的鐵路或者公路就好了!”
老幹部也無奈嘆氣。
在延州修鐵路,對目前的八路軍還是有些遙遠。雖然如今八路軍已經控制了華北大量區域,但由於陝西大部分地區都在國民政府控制下,八路軍並沒有足夠合適的路線方案。
“還好,就算每天只有8000噸的糧食,加上咱們延州自己的糧食產量,足夠養活這150萬人口了。”青年幹部盤算道:“根據運輸計劃,只需要3個月就能完成糧食運輸。後續待糧食儲備完成後,太行山還將向延州輸送罐頭5萬噸、棉花2000噸、布匹4萬匹、另有彈藥若干。短時間內,咱們無需為物資短缺擔心了。”
老幹部同樣振奮的點了點頭。
在獨立支隊崛起、八路軍快速發展之後,延州的發展同樣進入了快車道。無數有志青年被這個聖地吸引,從全國各地湧入了延州,從而讓延州的人口快速增長。
哪怕如今老家人一直在向太行山等地輸送幹部和人才,但如今延州人口已經超過了150萬人,遠遠超過了當地農業基礎的人口承載量。
陝北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不高,在如今沒有足夠化肥工業的民國時代,頂天可以養活6080萬人。
哪怕這兩年老家人號召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四處開荒種地,又打通了與國統區的物資渠道,以工業品置換了大量的糧食,但延州仍然需要山西方向輸送數量糧食。
而1942年的這場華北大旱,雖然延州地區波及不算特別厲害,但夏糧收成仍然受到了影響,再加上陝中地區有數量不少的災民湧入,使得延州地區的糧食壓力陡增。
當然,這幾年老家節衣縮食,積累了數量不菲的糧食,短期還不至於出現糧荒,但如今老家人已經確認秋糧很可能也要欠收,加上張雲要半年內“繳獲”3000萬噸糧食,老家人便立即開始部署糧食西運工作,以便儲備更多糧食,備戰備荒。
如此一來,這場糧食運輸,便成為了老家的一件大事。老幹部也因此專門過來調研一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
兩人正在聊著,旁邊的警衛突然插嘴道:“主任,雖然搬運這些糧食需要支付薪酬,但我感覺這數以萬計搬運糧食的老百姓反而因此受益了。陝北貧瘠,廣種薄收,之前大家在地裡刨食,最多也就是靠吃洋芋混個肚飽,如今這段日子好多人靠著搬運糧食,不僅給家裡賺得了大量的糧食,還能吃上這羊肉泡饃、刀削麵這樣平時吃不上的食物嘞。”
老幹部和青年幹部聞言,頓時笑了起來。
在這大荒之年,正常情況下搬運糧食怎麼可能要付出這麼多的薪酬。不過如今八路軍突然不缺糧食了,自然大筆向外撥付糧食,專門制定了以糧食支付薪酬的相關制度。
大量的糧食外溢,不僅讓延州糧荒消散一空,更讓老百姓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升,感受到組織的巨大組織和調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