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我的吉他女孩> 第九十六章 平安夜禮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六章 平安夜禮物

儘管諸葛松一副信心滿滿並一再表示妙計不能現在就說,否則就不靈了,關羽還是讓諸葛松立下了守住樊城北面的軍令狀,這才同意只留兩千軍在罾口川這裡。

關羽帶一萬軍在罾口川面向樊城一面築起的營寨可以說是非常堅固的。畢竟谷口不大,又僅僅需要按照兩千守軍的容量設計,所以不到兩日,一座小型的守住谷口的營寨就這樣飛快的被建好了。

接著關羽便帶兵返回了樊城外圍,而諸葛松則開始在罾口川面向新野方向的谷口又立了一座營寨。

說是營寨,由於時間有限,其實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諸葛松這兩千軍只算在谷口挖了些簡易的陷坑和擺放一些木質的柵欄,這種柵欄不是現代廣為人用的那種豎的高高的上頭尖尖的,而是隻用麻繩將幾根還沒有人碗口粗的圓木草草的捆住錯落有致的擺放在谷口。這種東西當然一點都阻擋不住步兵衝鋒,包括哪些都僅僅只有數尺見方的小陷坑,都是為了防止於禁起兵的一波推進,減緩騎兵速度用的。

至於要問如果於禁動用重步兵衝鋒諸葛松該怎麼辦,諸葛鬆手上只有兩千人,建成這邊的營寨後還要分出五百人守住罾口川面向樊城一側的營寨,和諸葛松一起在這邊守簡易營寨的一千五百人中,弓箭手只有兩百人,但關羽已按照諸葛松的要求給他留下了足夠的火箭,每個弓箭手配備兩支,這已經算是很奢侈的裝備了。

當然,諸葛松不會天真到于禁白日來和他交戰時,他邊打邊退,而於禁一看到滿谷的木材堆還拼命的往前追這種事。從曹操很久以前在宛城被張繡圍住落荒而逃後於禁的表現來看,于禁肯定不會在諸葛松面前犯下這種低階錯誤。

雖然諸葛松在之前實地考察了罾口川的地形後就得出了此地不光適合水攻更適合火攻的結論,但要真的燒到于禁,甚至燒痛于禁,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畢竟他手下此時只有兩千軍,罾口川內樹木既不多也不茂密,兩側峭壁難以攀爬無法居高臨下,要佈置一次對兩萬人馬的火攻,確實是很難做到的。

不過諸葛松本身想到的計策就沒奢望在這裡一把火就將於禁的部隊全部燒掉,他雖然知道燒不痛于禁,但總有辦法燒得於禁氣急敗壞!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諸葛松一面領軍守住谷口,一面卻將這谷口守的稀鬆無比,整個面向新野的簡陋營寨甚至都不能算是個營寨,這個營寨更多的可以說只能用一個路卡來形容更貼切些。

所有的小陷坑諸葛松大大小小的在“路卡”前挖了有上百個,但每個都沒有用任何的覆蓋物掩飾,諸葛松甚至都嫌做陷阱做太麻煩了,在小陷坑中連最起碼的利刃或尖棍都沒有,那一個個小陷坑其實和很普通的小土坑也沒什麼區別,深不過數尺,除非是高速奔過來衝鋒的騎兵,普通的步兵甚至就算掉進去,也用不了多久就能想法爬出來。

在這一面的一千五百人,留著守路卡的只有五百人,因為于禁的遊騎兵每次就算來哨探也不過十幾騎,五百人中只要有五十名弓箭手就足夠阻止他們衝破“路卡”的了。

其餘的一千人則是開始和諸葛松一起準備可以燒著的東西,比如什麼枯樹枝啊,乾草啊,難以成材長得七扭八歪的樹木啊,從諸葛松設定的路卡後百丈開始,每隔上百丈便截斷道路的隨便堆上一些,只在中間留下數米可容透過的道路,確保每堆可燃物一但被點燃都能燒上半個時辰左右。

就這樣又過了三日,隨著關羽攻打樊城越來越緊,諸葛松在罾口川內設定的可燃物基本上都已經就緒了,而就在這個時候,于禁的軍隊終於也出現在了諸葛松的視野裡。

諸葛松一點都不懷疑從樊城到新野除了罾口川這條可容大隊人馬經過的大路外還有無數可容數十人甚至一兩個人往來通訊的小路。所以當初他向關羽提建議時,便提出為了在於禁援軍到前攻破樊城,而只希望他三面攻打樊城,放開樊城北面不予包圍。一是這樣可以降低守軍堅守城池的決心,哪怕曹仁能夠下定決心與城共存亡,可他手下計程車兵在明知有一條可以隨時逃走的路線時,在守城上肯定不會比被四面圍攻更堅決的,這就是兵法上常講的圍三闋一。

當然諸葛松之所以向關羽建議圍三闋一,更多的是考慮到要曹仁求援的信使可以順利的從小路到達新野,誘使于禁來救,這點卻是關羽萬萬想不到的。

否則樊城這面關羽四面圍城攻打,于禁那邊卻因為無法得知曹仁的求救資訊依然顧慮重重的不敢前進,那就算關羽不得不在最後硬攻下樊城,也必定傷亡慘重,無力再繼續擊破于禁了。

而誘使于禁前來還是諸葛松試圖保住半個荊州整個戰略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

此時諸葛松站在“路卡”邊很是坦然的看向遠方隱隱可見的大隊人馬,在人數到達一定程度時,用肉眼對軍隊進行估算的精確度就會急劇的下降。雖然這幾日于禁的哨探已經遠遠的對諸葛松這“路卡”中的人數做了數次簡單的評估,但從此時敵軍一眼望不到頭的情況來看,于禁這次所帶的人馬就算不是兩萬人傾巢而出,也絕對肯定過萬了。

諸葛松歡樂的吹了聲口哨,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的命令全軍向第二道營寨轉移,只留下自己和身邊的十幾騎,再加上兩百弓箭手斷後。

于禁的軍隊在諸葛松弓箭手射程之外停了下來,諸葛松站在“路卡”後面一處較高的臺子上,微眯著眼睛看向于禁。此時日剛過午,乃是一天當中最曬的時候。于禁的軍隊想是已經在從新野來時的路上走了有大半天,人馬都顯得比較疲憊。

于禁沉思了不多一會兒,便頭向後轉不知說了什麼,緊接著曹軍最前方的騎兵部隊便依次散開,為後續的步兵讓開通道。

因為也算是長途行軍,這些步兵並沒有帶上厚重的可以列成方陣形成盾牌陣的盾牌。他們看起來都是很輕裝的樣子,最先衝過來的是大刀兵,雖然他們似乎很想衝的快一點,但看樣子一上午的行軍讓他們已經沒什麼力氣了。再加上還要躲避密密麻麻的陷坑,雖然這些陷坑看起來並沒有什麼能致他們死命的危險,但人本能上的行為還是讓他們被這些毫無遮擋物的陷坑限制了速度。

這就是諸葛松為什麼不將這些陷坑大致的偽裝一下的原因,因為就算陷坑挖得再多,掩飾的再好,面對十倍於自己的敵人還是顯得太微不足道了,還不如讓敵人就這麼明晃晃的看到擺在面前的危險,或者說是障礙,畢竟和掉入陷坑中弄個昏頭土臉相比,士兵們還是都願意選好路去走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