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居然在書中做了註解。
言辭十分犀利。
他對蘇格拉底在文中展現出的一些道理,並不認同。
寇季越往後翻,註解越多。
包拯的註解也在不斷的變換。
從一開始言辭犀利的辯解,到最後慢慢的有認同,到最後,更是評價此書是一本名著,評價此書的作者是一代大家。
僅僅是大家。
雖然包拯對此書中的一些道理表示認同,但是對其中一些明顯跟大宋文化有差異的地方,保持著存疑。
對一些差異大的東西,十分不認同。
兩種文化最初的碰撞,必然會產生摩擦,此事寇季完全能理解。
由於包拯並沒有被崇洋媚外的一些東西影響,所以他並沒有一味的認同這本書裡面的一切道理都是對的。
相反,對於裡面一些跟大宋差異比較大的道理,包拯持藐視的態度。
並不是大宋的人猖狂。
而是大宋的文化,以及文化圈的主流觀點就是這樣的。
受大宋文化影響,大宋上上下下的人都覺得。
除宋人外,其他的人都是蠻夷。
對於蠻夷,包拯能給一個大家的評價,就已經十分中肯了。
若是換成了一些激進的大宋文人,在看到了此書以後,必然會毫不猶豫的將其扔進火盆裡,然後不屑的啐一口,趾高氣揚的說一句。
“蠻夷的歪門邪說,實在是不堪入目。若是我大宋的兵鋒有幸降臨到你們頭上,我倒是可以大發慈悲,告訴你們什麼叫做道理。”
沒辦法,古人就是這麼傲氣。
大宋被遼國欺負了數十年,宋人依然覺得遼人是蠻夷。
強漢盛唐的時候,古人更加傲氣。
在他們眼裡,除了漢人和唐人以外,其他人能噹一聲蠻夷的稱呼,那都是稱讚。
因為非蠻夷的話,只能淪為他們的奴隸,或者他們鐵蹄下的肉泥。
寇季花費了三日,看完了包拯翻譯的書,也看完了包拯的註解。
時間有點短,寇季只能囫圇吞棗的通讀完,談不上精研,因為沒那個時間。
三日間。
楊文廣、高處恭等人相繼率領著兵馬到了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