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世衡和朱能沆瀣一氣,一唱一和之間,不僅剝奪了李昭亮參與大理戰事的權力,甚至還有剝奪李昭亮參與其他對外戰事的心思。
李昭亮自然氣的不行。
李昭亮沉聲對趙禎喝道:“官家,臣家中三代人為國廝殺,不敢說居功甚偉,但也頗有建樹。臣自幼苦讀兵法,勤習武藝,為的就是幫我大宋開疆拓土。
而今,臣掌管兵部,卻不能參與我大宋對外的戰事,臣心中十分不甘。
臣願為官家赴死,還請官家給臣一個機會。”
李昭亮氣急之下,搬出了祖父三代說事,種世衡和朱能張了張嘴,卻說不出任何話。
李昭亮祖父乃是大宋開國功臣李處耘,死後被追封為豳王。
李昭亮的父親乃是霸圖將軍李繼隆,一代名將,位列昭勳崇德閣。
種世衡還算有個家底,有一個大儒叔父。
朱能祖上可沒什麼能人。
比家世,他們二人比不過李昭亮。
趙禎聽到了李昭亮的話,臉色莊重了幾分,“李家三代,皆是我大宋的肱骨之臣,朕豈會忘卻。眼下我大宋對大理用兵的事情,還在商量,並沒有定下。”
趙禎目光落在了種世衡三人身上,鄭重的道:“三位愛卿一片忠心,朕感受到了。待朕和四哥商議好如何對大理用兵以後,三位愛卿再爭帥位也不遲。”
種世衡三人聞言,對趙禎躬身一禮,不再爭搶討伐大理的帥位。
寇季見此,笑眯眯的道:“官家,此次我大宋對大理用兵,必然是他們三人中一人掛帥。不如就將如何對大理用兵的事情交給他們三人。
由他們三人決定如何對大理用兵,然後將其謀略寫成奏疏,呈報到樞密院。
到時候臣和官家可以從中挑選一個謀劃妥當的人掛帥。
如此一來,臣和官家也省去了一樁麻煩。
種世衡三人也會因此提前推演一番針對大理的戰事。
這對他們中間以後討伐大理的人而言,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趙禎聞言一愣,種世衡三人也是一愣。
唯有呂夷簡等人捏著鬍鬚,十分贊同的點點頭。
種世衡、朱能、李昭亮三人領兵的才能都是經過戰場驗證過的。
所以讓他們提前準備一份謀略奏疏,不會出現紙上談兵一類的事情。
三個人,三種謀劃,必然有長有短,若是互相借鑑一番的話,興許能制定出一套更加好的謀略。
雖說戰場上的戰局瞬息萬變,需要隨機應變。
但是早有準備,總比臨機準備要好一些。
趙禎略微思量了一下,明白了寇季話裡的深意。
當即,趙禎點頭道:“四哥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