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御史大夫的唾沫星子快濺到他臉上了,他也沒有動一下。
等到滿朝文武噴累了。
寇準才冷哼一聲,喝斥道:“鬧夠了沒有?”
王欽若微微喘著氣,咬牙道:“寇準,你今日必須給百官們一個交代?”
寇準不屑的道:“交代?什麼交代?你們是兵部的,還是三衙的,又或者是樞密院的?朝廷要調動兵馬,還需要經過百官同意?是那條律法上規定的,還是太祖太宗,甚至先帝在位的時候,留有祖制?
如果有,拿出來讓老夫看看。
老夫若是看到律法上,又或者祖制上有這麼一條。
老夫甘願辭仕,回華州老家去種田。”
滿朝文武聞言,有些啞火。
朝廷的律法、祖制裡面,限制武將專權的規矩有很多,准許文臣插手戰事的也不少。
可唯獨沒有讓百官們干預調兵遣將的權力。
為了拉攏文臣,太祖、太宗,乃至於先帝,一步一步退讓,已經退讓了很多了。
可唯獨在這件事上,一步也沒有退讓。
調兵遣將,那是皇帝唯一緊緊握在手裡的權力。
暫許給了誰,誰才有權力去調兵遣將,沒有暫許給誰,那調兵遣將的權力,就一直握在皇帝手裡。
太祖在朝的時候,那些個文臣一個個都是在戰場上磨礪過的,人家懂戰事,知道戰事,所以人家開口指責朝廷用兵,太祖會聽取一二。
太宗在朝的時候,緊緊的握著手裡的調兵遣將的權力,誰也沒有分潤。文官們上書指責朝廷用兵的時候,他會聽,也會用,但唯獨不會把手裡調兵遣將的權力給他們。
先帝在位的時候,過於熱愛和平,手裡握著調兵遣將的權力,也很少用。
而且偶爾還會把手裡的調兵遣將的權力借給文臣們玩玩。
正是因為這三位,對文臣們過於優厚,過於忍讓,才讓文臣們忘乎所以的以為,朝廷調兵遣將,還需要經過他們討論、允許。
可朝廷真要是把調兵遣將的權力給文臣的話,那太祖何必去杯酒釋兵權呢?
他的目的不就是緊緊的把兵權抓在自己手裡嗎?
又怎麼可能在抓在手裡以後,又分潤出去?
太祖皇帝害怕有人效仿他,奪了大宋的皇位,所以才從武將手裡收走了兵權。
難道他就不害怕文武皆備的文臣效仿他?
所以從始至終,文臣們都沒有調兵遣將的權力。
他們當監軍的時候很囂張,想幹嘛就幹嘛,看領兵的將領不爽,就能從他們手裡奪權,就能臨時插手戰事。
但真要是從頭到尾的去調兵遣將,你讓他們試試,看誰聽他們的。
百官們被寇準懟的說不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