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八日,許維帶著二楊及林賓日三人及白虎堂六名三等鷹衛入了福建境內。
福建,古屬閩越人之地,講的是閩南方言或福州話,許維本想親自探聽一番福建的風俗民情,但只在路邊驛站裡聽上幾句閩人對話後,便放棄了親自打探訊息的想法。很簡單,根本聽不懂閩人在講什麼意思,與京話有極大的差別。一個簡單的‘吃飯’讀音,閩南話會說成‘駕崩’,福州話則說成‘寫波’,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林賓日本就是福建福州人,居於福州南后街一帶,離開家鄉也才三年,由他領著自也不會太悶。
在許維首肯之後,林賓日便負責起了嚮導一職的任務。一路行去,林賓日盡心盡責,不斷地講著福建的風土人情,名人趣事,也讓許維一夥人對福建有了個大致的瞭解:
福建在西晉之前始終是吳越土著控制,自八王之亂,中原動盪後,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陳、黃、鄭、胡、何、邱、詹。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仙則指的是仙遊。直到此時,漢族才在福建佔據多數。
福建在由閩王王審之兄弟治閩達六十年之久後,才逐漸與北方漢族真正完全融合,經濟上有很大的發展。
在南宋時因轄一府兩軍五州,故福建又稱八閩。
清代福建轄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及二州、五十二縣、六廳。
越靠近福州,林賓日則越是興奮,畢竟數年未歸家,思鄉情緒漸濃,更有那‘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之意。許維對林賓日的心情還是頗能瞭解的,甚是體貼地把行程加快了一些。
這日,許維一行人已到了鼓山下,離那福州城也不遠矣。對於連日趕路的眾人,林賓日心內非常過意不去,便對許維說道,
“大人,此去福州縣城已不足半日行程,莫如由我領著好好欣賞一番素有石鼓名山美譽的鼓山,放鬆半日。”
“也好,我等急行而來,走得確實有些疲倦了。”林賓日善解人意,許維便順水推舟答應下來。福建自己從未來過,正所謂即來之則安之,不好好欣賞一番美景也枉當這福建的地方父母官了。
鼓山,位於福州府的東大門,主峰海拔969米,分為鼓山、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雲洞五大景區。自宋朝至清皆為遊覽勝地。山上四季常青、蒼松滴翠、奇葩流紅、巖秀谷幽,名勝古蹟遍佈全山。
相傳山顛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當風雨之際,便發出隆隆的聲音,象鼓聲綿綿不絕地在山間迴盪,故名鼓山。
山上千年古剎湧泉寺面貌莊嚴、規模宏偉、工藝精巧、殿宇輝煌,素有“閩剎之冠”稱譽。寺中千年鐵樹、雞絲木供桌及血經書稱為鎮山“三寶”,觀後令人叫絕。寺前千佛陶塔系宋代用陶土燒製而成,製作精巧。歷代名人在山中留下700多幅摩崖石刻,真、草、隸、楷、篆各種書法俱全,其中不乏有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王陽明等名流的題字。
被林賓日這麼一通猛介紹,許維聽起來倒是心癢癢的,一行人直奔山門而去。
才行了不久,還未到半山腰,許維便發覺情形有些不對路,身後跟隨著三個人,不緊不慢地從山腳時便跟蹤起,三個都戴著頂斗笠,把面龐遮掩得實實的,你慢他也慢,你快他也快,形影不離。
二楊也注意到了這個情景,為保證許維的安全,二人分別打了個眼色,準備與六個鷹衛除掉這些尾巴。許維對此倒不置可否,示意未明瞭這些人身份之前,勿要打草驚蛇。
以許維的考慮,這些人最大的可能性是閩浙總督陳輝祖派出來的探子,想安點罪名在自己頭上,好給陳輝祖以打擊的口實。
內心對這陳輝祖實在是蔑視到了極點,身為封疆大吏,不僅未能看管好自己的親兄弟,反而還要徇私報復!自己倒要看看這些狗腿子能奈自己如何。
此時許維反倒悠閒自在起來,沿途不斷地觀賞風景,遇見前人題字時,還要駐足停留半響,搖頭晃腦般地低吟上幾句,真是瀟灑至極。這可苦了後面的三人,停停走走,從山腳行進至半山亭,足足花了一個時辰。
剛要入半山亭中歇息片刻之際,卻見從亭內奔出數十個攜帶兵刃的壯漢,在一個滿臉胡茬左眼已瞎的漢子率領下,攔住了許維的去路。
瞎眼人那剩下的右眼目露兇光,頗為兇悍地衝許維便是一句帶著極濃重閩南口音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