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蕊上前一步,行禮道:“皇阿瑪,妾身有事稟告!弘曆生母鈕祜祿氏德才兼備、賦姿淑慧,此乃冊封鈕祜祿氏為雍親王側福晉的摺子,懇請皇阿瑪恩准!”按規矩,封側福晉以上都必須獲得聖旨,但卻不必面聖。果然,康熙滿意地點點頭說:“你將朕的畫像掛在屋中祈福?”
瑤夕忙答道:“是。奴才此舉,除了盼望大清國泰民安,皇上萬事順利外,還有些私心?”
“哦?”康熙奇怪地說。
瑤夕似乎有些臉紅,說:“若皇上國事操勞,或身子不順,王爺便寢食難安,傷神傷心,奴才幫上王爺,卻實在不願意看王爺如此,便只盼皇上一切順遂,王爺自然也就安枕無憂了!”
“哈哈哈!”康熙拍著腿笑道,“好一對至情至性的母子,老四,你好福氣啊!”
一直默不作聲的胤禛,終於鬆了口氣,他忙說:“皇阿瑪過譽了!”
康熙說:“你看她……”他指著瑤夕說,“額高偏方腮首突出,鼻樑直挺而鼻孔不露,下巴飽而肉厚,典型的旺夫益子相。如此有福之人,側福晉,準了!”
胤禛、亦蕊、瑤夕忙行禮道:“多謝皇阿瑪恩典!”面對如此一位英武卻不失慈愛的老人,瑤夕終於可以喚他一聲“皇阿瑪”,頓時激動地熱淚盈眶。
亦蕊轉身幫著瑤夕拭淚,笑道:“恭喜妹妹!正巧,妹妹就用那碗紅米粥來孝敬皇阿瑪吧!”
瑤夕“誒”一聲,二女相攜著出去準備膳食。
康熙讚道:“一個大方得體,上得廳堂。一個小家碧玉,入得廚房。老四,連皇阿瑪都要羨慕你了!”
胤禛知他幽默慣了,賠笑說:“兒臣惶恐!”
藉著待膳的功夫,胤禛邀康熙參觀了“十字迴廊”上的掛畫。這是十二幅雍美人圖,畫著真人大小的清秀女子,分明就是亦蕊。畫中的亦蕊不穿旗服,著漢裝,或對鏡梳妝,或閒雅捻珠,或烘爐觀雪。四季風情、生活點滴,全在這十二幅畫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無畫師落款,但題詩的筆跡卻出自胤禛,“自憐幽菊紗窗下,不與群芳逞冶姿。”“當年宋玉悲秋意,何似今朝閨里人。”這些讀起來女兒情懷的詩句,卻暗含著胤禛懷才不遇的隱衷。
十二幅美人圖看完,眾人又回到屋中,胤禛說:“皇阿瑪,兒臣有一物進獻!”他拍拍手,遲朝等人拿進來是一套印刷精美的《耕織圖》,將圖冊中二十三幅耕圖,二十三幅織圖一一展示出來。胤禛在旁說道:“皇阿瑪教誨,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兒臣無時不敢忘記。兒臣與嫡福晉親身耕積,以求讓畫師繪得逼真生動,達到言傳身教、重農勸農的作用。兒臣願將此《耕積圖》廣流於世,好讓天下臣民都知皇阿瑪愛民如子的恩德!”
康熙高興地說:“眾子孫中,屬老四最為誠孝,甚得朕心。”
梁九功也嘖嘖稱讚,花了如此心思,不惜失掉皇子尊嚴,赤膊扮農夫入畫,的確不易。(作者按:可惜這套圖冊並未如胤禛所說,流傳於世,而是在紫禁城武英殿封存了近三百年,從未公開展示。)
說話間,亦蕊與瑤夕領著一干奴婢,流水般地將膳食端上,而二人也換了乾淨、素雅緞面裙子,站在一旁伺候。
康熙坐下的後,笑著說:“你們是不是想抗旨啊!”
“兒臣不敢!”“奴才不敢!”屋子裡的人像條件反射般,紛紛拜倒,誠惶誠恐。惟有弘曆眼珠一轉,開開心心地往康熙身邊的圓凳一坐,親暱地說:“皇爺爺,孫兒陪你用膳!”
康熙溫和地撫著弘曆後腦的辮子,說:“還是弘曆乖,來,賞……”他親手挾起一筷子筍片,放到弘曆面前的碗中,扭頭嚴肅地說:“還跪著呢?要朕親自去請你們嗎?”
“不敢!兒臣知罪!”胤禛、亦蕊、瑤夕互相對視一眼,奴才們手忙腳亂地搬來錦凳,三人坐下後,發現這張桌子明顯小了。
胤禛剛想提議換張桌子,卻聽見康熙問:“弘曆,不喜歡吃筍片嗎?怎麼吃得這麼慢?”
弘曆澀澀答道:“孫兒從未想到有機會與皇爺爺同桌進食,甚至能吃到皇爺爺親自挾得菜。孫兒要慢慢吃,慢慢吃……”他把臉埋在碗裡,似乎怕眼裡閃的淚花,被別人瞅見。弘曆是個十歲的孩子,他從小就常聽身邊的大人講這位皇爺爺的事蹟,在他心中,康熙是個英雄,是個偶像,也是他最想親近卻親近不得的親人。他不懂什麼皇權,也不會逢迎,只是依著額孃的意思,說出了真心話。
康熙摟過弘曆,將他放在膝上,要知弘曆十歲已有50斤重(作者按:為方便閱讀,此處50斤與現代稱重一致,一斤等於十兩。),康熙單手擋住了上前勸阻的胤禛,和藹可親地問:“弘曆,陪皇爺爺到宮中住一段時間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