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蕊看著呆若木雞的瑤夕,輕輕推她:“怎麼還不謝恩啊!”
瑤夕仍沉浸在疑慮、欣喜之中,恍恍惚惚地行禮道:“多謝王爺……”說罷,憶起多年的委屈辛酸,兩行熱淚再也控制不住,奪眶而出。
弘曆不明白母親為何哭泣,單膝跪地,道:“額娘,都怪孩兒口不擇言,失了規矩,連累額娘哭泣。”
亦蕊說:“孩子,你仁孝當先,做得很好!阿瑪準你額娘側福晉的位份後,以後就能與你、我、阿瑪同桌而食了。”
“真的嗎?”弘曆破涕而笑,轉臉看向胤禛。後者慈愛地笑著點頭,弘曆心頭一塊大石落地,忙去將母親攙起。
胤禛看著這母慈子孝的畫面,不由想起了德妃與自己淡薄的關係,輕輕嘆氣。亦蕊低聲說:“王爺,明日皇阿瑪要來圓明園,不如讓他老人家也嚐嚐這紅米五穀粥?”
次日,圓明園北
沒有飛簷畫柱,沒有奇花異草,一眼望去,百畝的稻田,穗紅有芒,有半人多高,風吹低頭,散發著沁人清香。
一駕明黃的華蓋,引著二十幾號人,浩浩蕩蕩地走在田埂的小路上。不時停下腳步,眺望那帶著眩紫色的稻田。為首那人,氣宇軒昂,一襲明黃長袍,他用手一指。一個太監忙彎下腰,掐下幾粒稻穗,搓去薄如蟬翼的稻殼,將胭脂色的稻米倒在雪白的錦帕上,呈到康熙面前。胤禛在一旁解說道:“兒臣知皇阿瑪喜愛這御用稻米,只可惜每年產量甚微。兒臣邀江南老農一起下耕田研究,歷經三載,終於培育出這新品種御田脂胭米,年收成約是原產量的兩倍!”
康熙笑容滿面:“你有此般苦心,朕甚敢安慰!”
胤禛答道:“只要能讓皇阿瑪頓頓食到喜愛的紅米,兒臣這點辛苦,又算得了什麼?皇阿瑪教誨民以食為天,不惜親自脫襪開墾御田。兒臣只是效彷皇阿瑪,略盡勉力。”
康熙笑著點頭,遠遠看到兩個農婦模樣的人,在田裡澆水。他頗有經驗地說:“種植胭脂米,最重要的是水。叫她們二人過來!”
梁九功提聲道:“皇上有旨,傳汲水婦人謹見。”
康熙一拍梁九功的肩膀,說:“九功啊,你這樣一叫,朕彷佛又回到了乾清宮,想起了那永遠批不完的摺子。”
梁九功堆著笑,道:“奴才該死!”
說話間,那兩個婦人已行近,二人身後似乎還有個小小的身影。
“喲!這不是……”康熙奇怪地說。
來人正是亦蕊與瑤夕,二人盈盈行禮道:“兒臣參見皇阿瑪!”
康熙頗幽默地說:“老四,這可是你不對了,一點都不懂憐香惜玉啊!”
胤禛只是笑著應聲,亦蕊答道:“皇阿瑪,種植胭脂米必須用玉泉水,一匙匙細心澆灌,不能多也不能少。兒臣擔心奴才們不夠細緻,每日必須前來檢視。”
“孫兒弘曆,參見皇爺爺!”弘曆從瑤夕身後鑽出,打千行禮。
作者的話:
有的讀者會說,瑤夕一直都是庶福晉,玉碟上沒記錄封過側福晉啊!這是對的,清朝玉碟十年一修,若胤禛沒當上皇帝,而繼續是雍親王的話,那未來的歲月裡,玉碟上真會有瑤夕的名字,但是康熙六十一年,胤禛便登基了。自然,玉碟上就直接修了瑤夕封為熹妃,立言為年妃,李氏為齊妃,而同樣有子嗣弘晝的耿語歆,只封了裕嬪。當然,此事純粹推斷,並無一定屬實。但憑著胤禛封瑤夕為妃的心意來看,區區一個側福晉,又怎會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