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年——
大漢共有十三州,與身處中原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司隸、青州、豫州、兗(yan)州不同,長江以南僅有揚州、荊州二州,水路交錯,地廣人稀,南方比鄰南海的交趾更是遍佈瘟疫毒蟲的崇山峻嶺。
荊揚二州,氣候溫暖,農作物一年多熟,加之洛陽官宦爭權奪勢,政令不通,官府權威不復,各地郡縣掌握實權者乃是一個個各自掌握武裝和人口的“宗族”。
漢永建四年(129年),揚州治所會稽以西分設吳郡,吳郡下屬吳縣、餘杭、無錫,富春等縣,其中,富春有一孫姓家族,據傳為戰國孫臏後人,累世居住於此。
孫家祖輩曾有數人為官,然此代家主孫鍾雖武勇不凡,卻拒絕出仕,在陽平山下種瓜為業,因孝敬父母,善待往來豪俠客商,且率家丁剿滅數股前來搶劫的宗賊,未經年,孫氏之名已然傳遍揚州。
熹平元年(172年),因瓜田豐收超出往年四成,家僕人手不足,孫鍾便攜現年十七的兒子孫堅一同押船前往錢塘。
孫鐘的夫人懷胎十月時,曾夢到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盡數入腹,而後產一子,她甚為驚奇,將此事告知孫鍾,並提議取名為孫乾或孫坤,孫鐘不以為意,為兒子起名為“堅”,及年長,又取字“文臺”。
————
“父親,我去吳縣看了那些郡尉的身手,遠不及您哪怕三成,為何您要拒絕郡丞的徵辟?”
十七歲的孫堅,身高已經超過了父親,體格雖然沒有太過健碩,但肌肉十分結實,加之此時江面上水汽較大,全身上下只穿著一條防水皮褲和一襲赤紅大氅,整個人宛如一頭蓄勢待發的猛虎。
並肩而立的兩人面容較為相似,皆是虎目濃眉,方面闊口,只不過孫堅要比他的父親看起來更……憨厚些。
“徵辟?”孫鍾並未回頭,只是語氣中帶著點嘲弄的笑意回答:“為誰徵辟?富春縣令?吳郡郡守?揚州太守?還是遠在洛陽,喊宦官做‘阿父’的天子?”
“……”孫堅一時無語。
雖然揚州訊息較為滯後,而且也無從得知洛陽的詳細情況,但毫無疑問,士人、外戚、宦官曾在洛陽連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爭鬥,雖然無論他們誰獲得了勝利,最後都會繼續擁戴皇帝,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建立在“劍聖”王越那超凡武力基礎上的,別人不提,那些曾在洛陽大鬧過的“無雙勇士”們,絕對不可能再對皇權有一絲一毫的敬畏。
當今世上,能和“劍聖”王越相提並論的,就只有“神槍”童淵,他們幾乎同時成名,一個以邊功入主中樞,守衛皇室尊嚴,掃除不臣,又被稱為“天子之劍”,另一個卻不肯入仕,只是四處遊歷,教導弟子,行俠仗義,人送綽號“大漢第一遊俠”。
雖然許多人都希望知道兩人何者更強,但明眼人皆知,由於立場原因,他們絕不可能互相交手,哪怕是切磋都不行。
顯然,比起王越,孫鍾更欣賞童淵,因此才仿效他,拒不出仕。
見孫堅若有所悟,孫鍾才緩緩說道:“王越雖然近乎無敵,然而年事已高,待其再無法拔劍之日,便是漢室崩塌,群雄並起之時——在天降隕石,無雙覺醒後,這是必然的結果,王越卻能以一人之力將其延後一甲子,此偉業足以載入史冊。”
那麼父親,你是要做那“群雄”之一,還是要追隨他們中的某人?孫堅奮力制止了自己把這句顯得過於幼稚的話問出口。
“江賊!不,是海盜!”孫家船隊的前方,忽然一陣大亂。
當然不會是江賊,孫堅向前方眺望,從富春前往錢塘的水道,是揚州最重要的商路之一,只看孫家船隊的前後那些即使不熟悉也不太陌生的各家商船就制知道,如果有在江上討生活的水賊敢於染指,那麼商家們聯合起來發布的懸賞足夠把他們捉回來三遍,所以也只有那些東南沿海發跡,什麼也不懂,悶頭胡來的海盜才會闖入錢塘江口搶劫——搶的還是觀景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