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士當中,黑盔帶翎者,為十夫長。那名十夫長身形魁偉,臉色卻白,不似本地人。他喝停了那一支人數不多的搬運隊,隨即滿臉威嚴,訓斥道。
“當世男兒,適逢天恩浩蕩,兵家大開門戶;空有一副好身板,卻不思建功立業,戍守邊疆。你們生下來,就是為了給人家做牛做馬的?這城中那位豪門人家的貨啊?給你們幾錢碎銀般出城去?”
那名十夫長冷笑兩聲,一臉不屑道,“夠吃一頓宵夜了吧?可上有老下有小的,捨得拿著一晚辛苦掙來的幾錢碎銀,去買一頓宵夜?一條命,不想一輩子這麼賤吧?那就擔子放下,跟我們走啊。別說一家老小衣食無憂,哥兒們隨便隔三差五吃香的喝辣的,都不算個事。愁就愁在難找還沒吃膩的館子……”
那挑夫隊伍中,領頭的是個身材高大,面容和善的年輕人;就站在原地,肩上的擔子卻沒放下,只滿臉恭敬道:“將軍。咱們幾個,都是白竹垌那邊留下來的本地佃農,空有幾斤氣力而已;幹那舞刀弄槍的事,不弄傷自己,就是天帝保佑了。再說我們幫人幹這活,也不是錢不錢的事,受人所託,既然應承了,總不能半路撂挑子不幹了。這是要送去道院的東西,咱村裡人給道院幫個小忙,不談錢的。不然將軍您先讓我們把東西送了,回頭再來看演武如何?”
城門邊一眾執絝,一看軍兵他往,暗自鬆了口氣,就繼續忙不迭與申功頡敘舊;動靜聲響,都低調了許多。申功頡沒心沒肺應付著,兩眼餘光,一直大量著不遠處的境況。
那年輕佃農,他認得;因為任平生曾提過,在白竹垌有兩個本地朋友,一個是申功頡早已很熟的得意樓掌櫃殷承夏,另一個就是眼前這位。申功頡只知道任平生喊他順子,因為祖上幾乎沒攢下過哪怕一畝三分的薄田,所以落馬城風生水起的今天,順子也沒掙到什麼錢。但順子在本地人緣很好,很多雞零狗碎費力氣的事,都可以託付給他。
面對如狼似虎的兵士,刀劍加身,那幾個驚惶未定的青壯挑夫,身上的沉重擔子以經卸下,卻是平穩放在地上。如此以死相挾要送人一份“天大機緣”的陣仗,順子也是頭次遇上。儘管聲音顫抖得不成樣子,吐字模糊不清,順子還是盡著最後的一份僥倖心思,苦苦哀求;幾乎搬出了十八代祖宗的名義保證送貨之後,一定回來。結果還是被那十夫長斬釘截鐵的幾聲呵斥,幾名挑夫被推推搡搡去往演武場那邊。順子一步三回頭,憂心那邊無人看管的幾幅擔子。
“伍長大人……”一個青色布衣的年輕人,很不經意地站在軍士前方,正好擋了去路。
“您看這事,可以打個商量不?比如說,以資助本城演武募兵的代價?”
十人一伍,十夫長即是伍長;但這是軍中內部的稱呼,尋常百姓,不可能喊得出來。更何況伍長之後,還能罕見地加了大人二字。
十夫長本來心情不錯,只是往對方身上瞥了一眼,頓時沉下臉來,冷冷道,“知道為啥之前都懶得多看你們一眼?有一副好出身,不是你無需投軍服役的理由,手無縛雞之力,爛泥扶不上牆才是。之前一句廢話,我可以原
諒你的不懂事;所以,現在你可以滾了,別汙了我的劍。”
申功頡只得勉力保持臉上那份恭敬之色,側身讓開。
順子被推搡著去往那邊人群,期間不斷回頭望向那位似曾相識的青衫公子哥;後者用眼角瞟了一眼那邊的幾幅擔子,對順子輕輕點頭。
大潮裹挾,螻蟻殘生,順子倒也坦然了。
界山東西兩地,這個冬天都不太平。
兵家這次大面積募兵,其實並非針對落馬城,天下數州的各處城池,都在上演同樣的場景。西喬山三城的武院子弟,除了那些被當地護教軍選定的武道胚子,其他大部分適合服役年齡的,都已被邊軍徵募。
只不過畢竟近年來不繫舟盜門的賊子,也十分活躍;而且這些人的行動,都神龍見首不見尾,對各地豪閥,山上修士都極具威脅。所以各地武院,至少都要保留一支實力不差的生力軍,以維護一地治安。
大面積募兵的原因,一直秘而不宣;但既然史無前例地涉及了尋常百姓家,坊間地頭,就有了無數傳言。有說北荒狂人正在謀劃大規模犯邊的,而且這一次,是整個西磧荒漠和北荒凍原的狂人。大大小小數萬個部落聯盟,聲勢浩大,從那北荒城頭望過去,烏泱泱黑壓壓一大片,一直蔓延到天邊都是狂人蠻兵。
更有甚者,說北荒城其實已經陷落了;東西兩邊的駐軍,一潰數千裡,都快退到了西京地界。好在有鴻蒙山毗鄰西京。那位道法通天的賀蘭天師,只伸出一根手指,東西兩邊一劃,就在大地上劃出兩道縱橫萬里的天塹。狂人暫時還過不來,所以交戰雙方,倚著天塹互相對峙。兵家這邊,估計也守不了多久,所以才會不擇手段,到處徵集民伕,補充兵員。演武比武什麼的,一則為了吸引那些漂泊無根,又各懷絕技的江湖人士,山澤野修;一則,也是為了找個堂而皇之的由頭去抓壯丁,免得前方戰士未起,後方已經人心惶惶,亂成一鍋粥。
也有傳得更加可怕的,說其實兵家已經認清態勢,明知此番戰事必敗,所以正在趁著戰事膠著之際,盡力於對方議和,甚至不惜盡獻天下青壯男子,給對方為奴作為代價。所以募兵其實只是個噱頭,人一到邊軍駐地,就被繩索連成一串串的,往對方陣營送去,日夜不斷。南北軍營之間的人流,比大河州那條入海大瀆,都要壯觀。
任你各地兵家如何奮力闢謠,並不時有來自北荒城的邊軍將領分赴各地現身說法,依然止不住謠言四起的勢頭。甚至你越是闢謠,越是顯得欲蓋彌彰。少數行事比較機靈,行事果敢的農家子弟,紛紛遁入山中躲避兵禍。
百靈鎮驛館內那處精雅宅院中,白衣中年道人在水榭邊石臺上,一壺仙家酒釀緩緩獨酌,一言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