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科普章節,可跳過)
林師母又淺酌了一口茶,輕輕地嘆了一口氣:“其實並沒有所謂的破裙的稱呼,除非在破裙前面加上數量用詞,比如十二破、八破之類的。根據孫機先生的考據:破,只是用來形容分幅工藝的同時,也用它來作為計量單位。一破為一幅,十二破就是十二幅裁剪縫製而成的寬大裙子。而這種裙子,也被他們稱呼為交窬裙,窬是輸的異形字,是一種用在裙子或者衣服上的裁剪方式。”
這些關於裁剪工藝的說法,聽的蘇敏有些雲裡霧裡的,因為她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
王子成自然也沒有接觸過,但是他的記憶和理解能力非常的強,所以林師母講的這些,他都大概瞭解了。
只是他心裡有一個疑問在縈繞著,所以看林師母沒有繼續說話,就開口問了起來:“原來是這樣,只是學生有一些地方不太明白。我國的考古發現都是以搶救性發掘為主,以出土衣物為唯一參考指標確實極端了一些。如果按照他們的這個標準,那不是我跟敏敏穿的這些都不是漢服,那到底什麼樣的衣服才是漢服?”
蘇敏偷偷地看了一眼王子成和林師母,心裡默默地吐槽了一句:這折騰了半天,問題還是回到了原點……
林師母淡淡一笑,繼續說道:“這也是我接下來要解釋的問題,在浩瀚的歷史中,歷經了那麼多戰亂和民族交流,服飾也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不過我挺贊同在漢服運動初期,眾多同袍協商一致的漢服三大定律:民族性、傳承性和主流性!”
“民族性:是指本命這樣特徵儘量鮮明,體現的是本命組自發而非被迫的審美。比如漢服的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繫帶束腰,也兼用帶鉤,同時以直領等以有益補充,幷包容經過漢化並在衣冠中確定了一定地位的服飾作為支系,比如圓領袍/衫。”
“傳承性:指至少跨越兩朝,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族人所穿著。這個時間彈性比較大,我覺得最少兩百年比較合適。”
“主流性:指的是這個款式在其存在時期,被大多數族人所穿著,即其為當時的主流服飾。但是有些職業性服飾就排除在外,比如皇帝的服飾。”
“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漢服的出現是要跟旗袍、馬褂爭天下,所以款式方面要有別於它們。也不是說這兩個服裝有什麼問題,旗袍也是很好看的,只不過他們並不能代表我泱泱華夏五千年的風骨和美麗!”
“因為漢服是復興而不是復古,並且衣冠體系的出土並不完善,有些出土文物還是保密級別,所以考據是服務於漢服,而不是漢服必須要與考據一致。比如齊胸襦裙,在沒有實物出土的情況下,因為大唐的盛世是萬國來朝,所以收到很多人的推崇,很快就紅遍了大江南北。”
“況且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要要求每一個人都是服飾專家。漢服只是一個載體,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眼光侷限在一件衣服上。文人墨客手中的筆,飛花走針上的絲線等等,都是值得我們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
“這說到大唐,我就想起楚和聽香的楚燕老師曾經說過:我們看,唐人是何等的自信。他們無論是梳著回鶻的髮髻,或者是用著絲路之上傳來的胭脂,甚至穿著波斯紋樣的唐錦,整體看上去,大唐依舊是大唐!我們為何花這樣多的時間跟精力復原這些服飾,並不是說以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就要穿成這個樣子,而是我們要用這樣一個笨功夫,一點一點地透過對傳統服飾的挖掘跟整理,去找到那份非常高階的對美的品味,在這個過程中,找回屬於我們中華自己的審美精神。簡而言之就是:知來處,明去處!”
“這些話縈繞在我腦海裡許多年了,也鼓勵著我走過無數個日日夜夜,也堅定著我的每一個作品都有著屬於她獨特的美麗,屬於我們中華自己的美麗!”
“所以敏敏,你可以告訴你的朋友,衣裳是服務於人的,然後由人去選擇的,而不是我們去適應衣服!所以單純喜歡一件漂亮的衣裳,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當初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漢族人知道我們有一件美麗的衣裳。所以別人的辱罵就隨他們去吧,只要還有人在這條路上走著,這些聲音只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