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的辦法嘛,也有,要麼少燒一點錢,要麼就是想辦法模糊一下這個慈善事業的性質,繞開這些限制。
最好的辦法是,搞成半慈善、半商業的性質,也就是把這個事情給一分為二。
一方面,讓它保留純慈善的特性,慈善額度還是可以無腦地往裡面砸;另一方面,又讓它帶點商業屬性,這樣就可以鑽系統規則的空子,往裡砸很多的宣傳經費,達成燒錢的目的。
當然,這就引發了第二個問題。
砸了宣傳經費之後,它會不會突然大賺特賺?具體如何加入商業屬性又確保它不能賺錢,這是個大問題。
而且,即使做到了這一點,也還是有風險的。
萬一宣傳得太好了,讓這個事情的影響力傳遍全國,那必然會大幅提升騰達集團的口碑!
對於這個事情,裴謙可以說是深受其害,都快被煩死了。
騰達建立的口碑實在太過強大,以至於這種影響擴充套件到了整個集團公司的方方面面,每次進入一個新領域、開發一個新產品,在這種口碑的加持之下,都會變成“萬眾矚目”、“萬眾期待”,想低調都不行。
再加上產品總是莫名其妙成功的詭異運氣,可以說是火上澆油,把裴謙給燒得遍體鱗傷。
所以,即使改變了這個事情的性質、繞開了系統的規則,也得小心謹慎,儘可能地讓宣傳方案不起效果。
也就是俗稱的“做好事不留名”。
說實話,這事很有難度。
之前裴謙的慈善額度全都捐給了母校,卻非常低調地沒有往裡燒任何的宣傳資金,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宣傳,就是最穩妥的做法。
但現在,為了結算,也是為了探索更多花錢的路子,裴謙決定冒一次險,嘗試一下。
裴謙簡單地把這次慈善計劃的方案給孟暢講了一下,然後說道:“下個月我想讓你做這個慈善計劃的宣傳方案,但是有兩點要求。”
“第一,我希望稍微改變一下這個慈善計劃的性質,讓它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慈善活動,而是帶有一定的商業性質。”
“但我的意思並不是讓它賺錢,你可以將‘帶有商業性質’這件事情理解為一個純粹的、不摻雜任何經濟訴求的行為,以此為基礎進行考慮。”
“慈善仍舊是它的第一目標,所佔的比重儘可能達到九成以上,即使商業上存在那麼一丁點成功的可能性,也不能對慈善這件事情本身造成影響。”
“第二,這次的宣傳方案還是和以前一樣算提成,在儘可能多花宣傳經費的前提下,細節上有一些變化:我需要的是,在慈善計劃能覆蓋到的貧困農村裡,宣傳效果要儘可能地好;而在網際網路上,在不相干的領域內,最好是沒人知道。”
“怎麼樣,這次的任務有信心完成嗎?”
孟暢的第一反應,是有些迷茫。
啥啥啥,這都是些個啥?
這個慈善計劃,不是已經挺完善了嗎?給貧困小學的孩子送營養,這是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