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團購就是套餐。
比如貓眼電影推出過:40元=兩張電影票+兩杯可樂+一桶爆米花+一個哈根達斯球,一天只賣這一個單子,賣出去30萬份。
後來又有了代金券。
使用者先在網站上買券,券上有一串數字,使用者去飯店消費,服務員需要抄寫數字,拿到前臺去輸入驗證……
因為沒有方便快捷的驗證方式,只能一個一個對數字。
那閃惠是什麼呢?
比如飯店加入這個活動了,會在團購網站上集中推薦,有個閃電形的優惠標誌:“週一到週五,中午11點到2點,6.8折!”
使用者不用領券,先去吃飯,吃完說100塊。
使用者在頁面中支付,直接就是優惠價,68塊錢。
省去了自己計算價格—團幾張優惠券—服務員抄寫優惠券數字—去前臺輸入驗證碼驗證這一套流程。
我們看來這是很愚蠢的東西,但要知道,在團購、移動支付早期,操作是比較複雜的,慢慢才變成今天的樣子。
…………
“其實跟團購一樣,就是省去點流程。”
“明天那個‘惠’的標誌就會給你加上,我們是老關係了,知根知底。”
“老弟,那個返點……”
“這次我們補貼,和你們沒關係!”
“哦哦那好!”
這是一家飯館,主打一道“香辣烤魚頭”。
悅團本來就有一批做團購的地推,閃惠出來後,便順勢推廣閃惠,都是老客戶,發展很容易。
團購的模式是:商家給網站8折的價錢,網站為了吸引使用者,自己補貼,給到5折甚至更低。
如果網站有錢,那沒什麼。
如果網站沒錢了,還想補貼怎麼辦,就會把成本轉嫁給商家,提高商家的返點,或者叫佣金。
現在團購網站沒錢了,所以三方都很難受:使用者覺得優惠力度沒以前大了,商家覺得利潤少了,網站不賺錢還得死扛著繼續打……
而姚遠這時候入局,等於盤活了悅團。
簡單說,又可以補貼了。
悅團的地推出去後,老闆一直琢磨這個閃惠,感覺確實方便一些,但實際效果如何,還得看利潤。
眨眼過了2天。
李炎和小夥伴鬼鬼祟祟的摸到了“烤魚頭”店門口。
進去還不太敢問,扭捏道:“請問你們這裡接受閃惠麼?”
“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