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鳳儀宮出來之後,歐陽林一直在琢磨程雯所說的話。
聖唐八百多年的基業歷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複雜而又危險。
經歷了突厥入侵和藩王叛亂的皇朝社稷,已經不復當年的盛世格局。朝廷、軍隊、貴族、皇權,包括地方州府和邊疆屬國,一切既有規則都被徹底打碎,並處在快速解構和重新建立的過程中。
而身處變革漩渦核心位置的帝君李炳,又是八百年來根基最薄、力量最弱的統治者。
以往的皇儲,在繼位登基前,往往都有自己一套成熟穩定的政治班底。成員眾多,文韜武略各有所長,同時還對未來君王忠心耿耿,彼此之間也充分了解信任。
相比之下,李炳幾乎是以光桿兒的狀態,在天下大亂的形勢裡登上了皇位。
從一開始,他就無人可以依靠。
近似的情況,同樣體現在兵權方面。
和平時期還好說,軍隊的地位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相對而言有所下降,以文制武的政治格局大行其道,武將通常難以把持朝堂關鍵位置,多多少少要朝廷臉色才行。
如此一來,新上位的帝君也就更容易掌握他們。
可李炳呢?
他一登基,就要面對佔據帝都、不斷東侵的突厥鐵騎;就要面對變生肘腋、挑戰皇權的淮陽反王。江南大片領土因為玄甲軍團和闊海水軍的相繼叛變,徹底脫離了朝廷管轄,自立為王;西疆鬼漠三十六國經歷長期戰亂,重新迴歸,卻只認聖王旗號和鎮疆軍府,朝廷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軍隊效忠帝君,不如說是帝君必須屈尊降貴,求著軍隊幫忙,才有可能自保生存。
誰說皇帝好當?明天會不會有大批士兵突然衝進皇宮,逼著他脫袍讓位都不一定。
更可怕的是,最後能和平讓位或許都算是很好的結局,整個皇族被一夜之間屠殺乾淨,也不是沒有可能。
畢竟,軍隊在別人手裡。幹什麼,怎麼幹,貴為九五至尊的李炳啥都決定不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年在跟突厥大軍決戰前夕,李炳才會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寧願讓將軍們在背後罵翻了天,也要強行推進整兵叱令,硬扯出二十萬大軍,組建了歸他直屬管轄的禁軍軍團。
這樣做,目的就是不希望突厥瓦解的第二天,就有人把刀尖指向帝君和朝廷。
李炳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卻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合格,雖然標準不高,但至少會在權力遊戲的語境之下,做一些他認為應該做,也必須做的事。
時至今日,政治車輪再次回到了相同的路口。
江南叛軍已經處於窮途末路,接下來,該如何面對規模龐大且相對自立的鎮疆軍,帝君不能不考慮,他身邊的人也不能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