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種摸索的過程也不能少,必須要讓這方面的人員,從最基礎進行摸索,然後不斷的加以改進,對於原理不能單單隻做到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而是要徹底的瞭解為什麼,故此雖然鍊鋼爐很原始,但是對於今後一旦掌握了鍊鋼的原理之後,改進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隨著一座座鍊鋼轉爐的投產,大中朝的工業發展也具備了更加堅實的基礎,除了軍工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高,各種機械產品也質量越來越好。
大中朝的兵器製造水平在這些前提的保證之下,也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到了天元十三年的時候,大中朝第一杆燧髮式前裝線膛步槍終於被研製了出來。
而且肖天健在化學工業沒有建立起來之前,暫時無法生產出火帽的情況下,先設計生產出了第一代的米涅步槍,使用米涅彈來取代了舊式的圓形子彈。
這種米涅槍一經被試製出來,便立即引起了軍方的震動,在試槍手為軍中諸將們展示了這種新式線膛步槍之後,這些軍官們立即便震驚了。
他們紛紛親自試射了這種新式的米涅步槍,立即都開始紛紛呈文,要求為軍方換裝這種新式燧發線膛槍。
於是在此之後,肖天健親自將這種新式的線膛步槍定名為了大中十三式步槍,並且下旨開始大批次投入生產,第一批生產型米涅步槍按照肖天健的意思,最先換裝到了海軍之中,隨後便開始從外向內,對大中軍陸師進行逐步的換裝。
考慮到這種新式步槍的殺傷距離和精度問題,肖天健下旨一方面封鎖這種新式步槍的生產工藝擴散,一方面嚴令民間不得仿製線膛槍,以免這東西掌握在一些不法之徒手中,成為他們對抗中國和大中朝官府的利器。
民間只許生產使用老式的滑膛燧發槍,作為狩獵和民兵裝備,只有軍方才可以換裝這種新式的線膛步槍。
另外隨著鋼鐵產量和質量的不斷提升,大中朝的火炮生產也更加厲害了許多,一門門新式的鋼炮開始被生產出來,這種新式的鋼炮已經具備了舊時空後世的火炮一些特徵。
首先這種鋼炮開始被製造成後膛裝填,雖然還是以火門和燧發裝置為引發裝置,但是已經設計出了炮尾的炮閂,彈藥可以從炮尾部直接裝填入炮膛之中,以炮閂閉合封閉炮尾,最重要的是炮膛之中,因為各種機械的應用,也被拉制出了膛線,炮彈也改換成了錐形的柱狀尖頭彈,替換了原來的那種圓形炮彈。
雖然這種新式的尖頭彈因為印信的原因,還不能製造裝填火藥的爆炸彈,但是射程和威力上,卻大幅提高了許多。
軍方試驗了新式的火炮之後,更是歡喜萬分,再一次要求換裝這種新炮。
但是肖天健在親自檢驗了這種新式後裝線膛炮之後,卻有點遺憾,這種炮雖然射程和威力以及精度都提高不少,但是卻對於陸師來說,卻並不十分實用,特別是在榴彈沒有研製成功之前,這種炮只能使用實心炮彈,相反因為其發射之後,空中飛行的時候穩定性非常好,落地直接便插入到了土層之中,相反卻還不見得比老式的圓形炮彈落地之後彈跳起來殺傷人員的效果更好。
所以他在和諸軍軍官研討之後,決定這種新型的後裝線膛炮,在榴彈沒有研製成功之前,暫時不裝備陸師,陸師繼續使用舊式的前裝滑膛炮,但是今後炮管制造換成鋼製,以此來加強炮管強度,減輕炮身自重。
但是這種新式的後裝線膛炮,對於海軍作為艦載炮,卻很是實用,特別是用來和敵軍艦船作戰的時候,即便是沒有榴彈,只用實心炮彈,穿甲能力也大幅提高十多倍,精度和射程上更是遠超出就是前裝滑膛炮許多,射速也更快一些。
這玩意兒真真的就是海戰利器,一旦大批裝備海軍的話,西方國家的那些戰船,在這種大炮的轟擊下,只能算是渣,在他們開火距離之外,大中軍的艦炮便可以輕鬆精確命中他們的艦船,並且可以非常輕鬆的將它們擊穿,即便是大中朝的艦船小於敵軍艦船,大中朝的艦船也可以輕鬆的贏得海戰的勝利。
本來肖天健還想設計研製管退火炮,可惜的是這個時代的鋼材質量和機械製造工藝,還達不到要求,即便是用最簡單的彈簧式管退裝置,彈簧也暫時不容易達到要求,所以也暫時只能作罷,繼續使用架退式火炮,但是即便如此,對於火炮的發展來說,大中朝還是遠遠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得大中朝的海軍,在今後很長時間裡,在海上都立於了不敗之地。
於是隨著這種後裝線膛炮的定型,海軍開始在艦船上逐步的進行換裝,在這一點上,陸師的軍官們很是有點不滿,但是又沒有辦法!誰讓這種新傢伙,更適合海軍使用,但是對於陸師來說,卻暫時還是一種雞肋。
 今天特別鳴謝面若桃花、一醉人二位朋友的打賞!多謝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