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就是鐵爐和原料的問題,要建造幾個鐵爐,供給這幾個鐵匠用來融鐵使用,這些事情都要一步步的來,幾個鐵匠倒是也都能做這個,也不是什麼問題,至於打造兵器的鐵料,他們手頭上現在有一些從范家堡和天龍寨繳獲的犁鏵等物的鐵器以及不合適的兵器,可以暫且解決一部分鐵料的問題,短時間之內,想要弄更多的鐵料也不現實,除非他現在能搭上這一帶經營鐵料的商人的線,否則的話,就別想買來鐵料這東西,畢竟現在這一帶亂的跟麻一般,官府管制鐵料很是嚴苛,想買的話也沒地方買去!
接著就是燃料的問題了,鐵爐少不了用煤,但是煤也要出去採買,運輸不便不說,而且很危險,於是只得採用自行燒製木炭來解決這個問題,而鐵匠說用木炭比用煤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所造兵器會質量更好一些,肖天健琢磨了一下覺得有理,畢竟煤裡面會有一些硫之類的雜質,熔鍊鐵水的時候會滲入到鐵裡面,當然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兵器的質量了,用木炭倒是少了這些個雜質,所打造兵器質量自然會好上許多。
他雖然是學機械的,但是對於鍊鐵這種事情他並不在行,所以這種事便只有交給這些內行去做了,他只是提一下個人意見罷了。
經過這兩三次和人交手之後,他還發現了眼下他們所用長槍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槍頭的質量有些不夠好,捅入人體或者堅固的東西上的時候,他們所用的長槍槍尖經常會發生彎曲抑或是折斷的情況,槍尖的強度很不夠,這邊會大大影響到他們作戰的效果。
思考了一下之後,肖天健便用一根硬木,用一把鋒利的匕首削製出了一個槍頭形狀的模型,拿給了幾個鐵匠觀看。
“你們可否按照我所削制的這種式樣的槍頭打造新槍頭呢?”肖天健放下了這個木質槍頭之後,對幾個鐵匠問道。
這幾個鐵匠湊過來觀看了一番,紛紛點頭道:“回大當家的話,打製這樣的槍頭對小的們來說應該沒問題,只是這種槍頭比起普通槍頭,耗費些工時罷了!像普通槍頭,我等一天可以打造兩三隻出來,但是做這樣三稜形的槍頭,恐怕每人每天只能打造一個了!”
原來肖天健削製出來的這種槍頭,說白了就是一把三稜刺,長度大致在一尺左右,每兩條愣之間還開出有一條血槽,後面帶有一個空心鐵柄,在槍頭末端,還有兩個凸起小翼,可以有效防止槍頭刺入人體太深以至於拔出困難。
這樣的三稜刺裝上槍桿,變成為長槍,不裝在長槍上,便可以持在手中充作短刃,實在是一把殺人利器。
而肖天健之所以要打造這樣的三稜刺,其實思想來源還是來自他後世軍訓時候所用過的那種五六式步槍,五六式步槍上配的便是三稜軍刺,據老兵說這樣的三稜刺刀強度極高,用足力氣持槍猛捅出去,幾乎可以將一棵碗口粗的樹給刺穿,而且還保證刺刀不會彎折。
而且據老兵說,這種刺刀還有一個毒刀的惡名,有人謠傳這種軍刺上面有毒,刺中人體之後會讓人中毒,不過肖天健認為那是造謠罷了,真正的原因是三稜刺本身因為結構的原因,具有一般刺刀難以具備的高強度。
而且人體一般情況下被刀槍刺入之後,肌肉會劇烈收縮,緊緊的“吸住”入體的刀槍,甚至可以使之變形,更難以拔出,影響到使用者繼續動作,而三稜刺則因為有三條血槽可以保證刺中人體之後,將空氣匯入到人體之中,避免因為人體腔壓“吸住”槍尖,持槍者可以輕鬆的拔出槍尖,不會因為人體的肌肉收縮而無法拔出。
至於毒刀之說,那是以訛傳訛罷了,真正造成傷口潰爛的原因是三稜刺所造成的傷口是近似撕裂傷,傷口呈三角形或者方形,很難止血,而且槍尖上難免會有鐵鏽或者是油脂以及汙物,這些東西當刺刀入體之後,很容易被大量攜入到人體傷口之中,不管是清理還是縫合都很困難,所以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故此被人謠傳為三稜刺刀有毒。
現在他還實在是能力有限,如果他的實力更強一些的話,擁有更多的資源的話,他甚至想給刀盾兵和火槍手也配備上這種三稜刺,畢竟刺殺動作比起劈砍動作來說,走的是直線,速度會更快一些,戰場上和敵手拼的就是速度,往往一瞬間便可以決定敵我的生死,而直刺的殺傷力明顯也比劈砍的殺傷力要大許多,所以肖天健心裡面合計著,以後一旦他佔據一塊根據地的時候,便儘可能的多造這種三稜刺裝備自己的手下。
除此之外,肖天健弄這種三稜刺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以這樣的三稜刺減少手下長槍手的動作變形,因為三稜刺不像普通的槍尖,普通槍尖兩邊開有鋒刃,一些長槍手動不動就會晃動長槍,想把長槍當大砍刀用,而三稜刺三條稜邊都不開刃,除了直來直去才能殺敵之外,橫過來掃不見得比棍子強到哪兒去,所以用這種槍頭替代普通槍尖,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不但提高了槍尖的強度,而且提高了長槍的殺傷力,還可以讓使用者省的琢磨長槍其它的用法,確保刺殺的時候集體動作的一致性。
要知道以這個時代的醫療水平,還有人體自身的抵抗力,只要挨一下這樣的三稜刺,不管是刺中什麼地方,基本上就可以保證被刺之人這條命已經去了八九成了,幾乎不會留下什麼傷員,實在是個好東西,像肖天健這樣的拿來主義者,自然是不會棄之不用的。
“只要能打造就成,儘量把淬火工藝弄好一點,讓槍頭更硬一些!至於慢一點無妨,你們只管放心打造就成了!”肖天健對幾個鐵匠吩咐道。
幾個鐵匠趕緊紛紛躬身領命,開始忙活著準備開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