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的官俸早就成了大問題,甚至於曾有新科進士當眾吐槽說過一句話: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開國時太祖所定之俸祿,品階最高的正一品歲俸一千零四十四石,本色三百三十一石,折色七百一十二石,折銀二百六十六兩,折絹五十三匹,折布三百五十六匹,折鈔七千一百二十八貫……
而最低的從九品歲俸卻只有六十石,本色四十二石,折色十八石,折銀二十五兩,折絹五匹,折布九匹,折鈔一百八十貫。
按照本朝官俸的計算方式,基本上都是以糧米計算,支付則是米物兼給。米為本色,物為折色。由於折色物品及寶鈔日賤,官俸比例不變,官員實際所得是越來越少。
不說別的,絹布這種東西,隨著江南、蜀中等地的紡織業發展,絹布的價值百年來貶值一半有餘。
戶部前些年總是入不敷出,常常拿絹布代替俸祿發給百官,直接導致很多官員在領到俸祿後,還得低價賣給城中布商。
這麼一來,俸祿是又一次的變相縮水了。
官爵高者或是家有產業者還好說,像是清水衙門的中下層官員,節衣縮食都不一定能養活家人。
老聖人為何被文武百官奉為聖主,就是因為他老人家曾多次下旨,令戶部大開便利之門,給“家中困頓”的官員借銀子……
而且動不動就大手一揮賞賜百官,如此“壕無人性”的君王,誰能不愛?
而截然相反的當今,刻薄寡恩的名聲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昭武年間統管戶部時,多次上書要禁止官員從戶部借銀,並有意追繳虧空。
這事吵吵鬧鬧幾十年,一直到元祐七年開始,戶部的存銀多了起來,官俸的發放由糧米改成了現銀,這才讓文武百官不再那麼拮据。
當然了,盛世的來臨就意味著銀錢相對來說要貶值許多,官俸百年不漲,就那點俸祿,真不夠官老爺們維持他們優渥的生活。
特別是京城的那些清水衙門,譬如翰林院的那些人,窮翰林不是白白被叫的。
漲薪的要求很早就有人私下裡討論過,但卻無人敢將其擺在明面上。
讀書人嘛,要的就是一個面子。
動不動拿銀子掛在嘴邊,傳出去還怎麼在仕林中混。
但賈琮就不一樣了,他今日將這事一提,咱先不說會不會有人“鄙夷”他渾身充滿了銅臭味兒,就單說為中下層官員謀福利,正常人都得感念這個大恩吧。
……
皇帝老爺應了賈琮之所請,傳了財神爺林尚書入宮,君臣二人在勤政殿研究了許久,最終草擬了最新的官俸制度。
內閣很快就收到了皇帝的口諭,在菜市口殺的人頭滾滾時,官俸翻了一倍的聖旨就傳到了京城各處。
而且不止如此,在漲薪的同時,皇帝還下旨工部在京城挑選合適的位置,為中下層官員修建“公租房”,據說是一水的兩進小院,專門以極低的價格,租賃給無力在京購買宅子的官員。
哎呦喂,這個訊息對於那些窮翰林、窮御史們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恩典。
很快,那些因為皇帝老爺拎起刀把子,砍的人頭滾滾而人心惶惶官員立馬忘記了曾經的酒肉朋友,一窩蜂的往通政司遞摺子,高唱誦歌,山呼萬歲。
就連最剛正不阿動不動拽著龍袍噴唾沫星子的海剛峰海大人,都寫了一封摺子送到了御前。
摺子裡的內容特有意思,前面附議讚頌了皇帝老爺對百官的愛護,後半段是話鋒一轉,說既然官俸漲了一倍多,百官的生活沒有了後顧之憂,自然要用心為國朝辦事。
而且既然正經的官俸已經足以讓官員享受優渥的生活,那麼那些“冰敬”、“碳敬”等等補貼銀是不是就該取消……
這份摺子也不知是哪個身著飛魚服的人傳出去的,京城的輿論風向很快就由皇權下鄉的事變成了大家一起來噴海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