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九,立於大夏門前的登聞鼓被人敲響。
一封長達數萬字的奏疏被呈送入宮,徹底掀開了聲勢浩大的學子論道、為民請命、請求變法的序幕。
寶玉以及數十位仕子代表被皇帝與儲君親自召見,雖說還沒有傳出什麼具體的措施,不過皇帝於第二日的大朝會上下旨,命各布政使司、行都司、宣政院轄地據實上奏各地土地歸屬、田產產量以及人口情況。
同時封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徐晉,欽命總督南北直隸軍政事,主持南、北直隸兩省清丈田畝、釐清土地田產、清查隱匿人口、懲治不法士紳豪強等諸多事宜。
又命皇太子劉弘巡視京畿皇莊,正式施行賈琮所提交的《順天府流民賑濟安置疏》。
四月二十七,賈琮與寶玉再次走進順天府考試院,赴元祐六年的京畿道院試。
這一次主持京畿道院試之人,乃是禮
部郎中、京畿道提學官戴行知。
此人本就是個剛正不阿之人,性格清正,對寶玉的那篇罵遍朝廷公卿的府試策論極為欣賞。
加之最近京城到處在傳寶玉於國子監校場的文章,一下子好感度拉滿了。
院試時寶玉又來了一份言辭激烈的吏治策論,戴行知一眼就看出了這張考卷十有八九就是寶玉,將其放到了院試第十一的位置。
至於前十,皆是言之有物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他就是再喜歡那份言辭激烈、鋒芒畢露的文章,也不得不公正的說一句,此人只可為御史,不可出任親民官。
院試的成績很快就張榜公佈,案首依舊是順天府大興縣賈琮,寶玉這個第十一破天荒的得到了京中讀書人的認同,半點嫉妒之言都沒有。
因為寶玉那天代所有具名上書宮中的人敲了登聞鼓,按照國朝的制度,是要挨板子的。
當然,本就在背後支援上書的皇帝老爺大手一揮免去了懲罰,可這件事依舊讓寶玉在這些仕子的心中,成了政老爺那樣不畏生死為民請命的有風骨之人。
寧榮賈家一下子出了兩名秀才相公,敬大老爺往日的嚴肅都去了三分。
老太太更是大喜過望,想要大擺筵席三日,請來戲班子好好樂上一樂。
最後還是政老爺回府後勸住了老太太,說今日京城正鬧著為民請命的事哩,而且還是寶玉帶的頭,最好低調些。
寶玉懵逼的看著又是讚賞又是頭疼的老爹眼神,縮了縮脖子:「不是兒子要領頭,是琮哥……嗚嗚嗚嗚……」
賈琮一把捂住寶玉的嘴巴,咧嘴一笑就拖著他往外走。
「二叔與祖母說話,我帶寶二哥去外面玩了。」
嗚嗚嗚……
寶玉被賈琮拖到了院子中,賈琮又來了一陣忽悠,總算讓寶玉重燃正氣,與他結識的那些仕子友人聚會去了。
端午剛過,京畿之地連續下了好幾日的雨。
那場聲勢浩大的為民請命仕子上書慢慢的褪去了熱度,皇帝老爺掌控輿論的手段極為高明。
在利用少年子的熱情重啟清丈田畝、開行變法事之後,下旨褒獎這次具名上書的學子。
等安撫好這群讀書人之後,朝廷似乎陷入了平靜。
但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平靜,內中的暗潮洶湧令戶部左侍郎林如海都心驚不已。
這日休沐,賈琮拉著林如海父女出了京,去了城西賈家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