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裡,前行的商隊依次過了梓州,過了望遠橋,過了女真大軍終於狼狽回撤的獅嶺,過了經歷一場場戰鬥的蒼莽群山……到五月二十二這天,透過劍門關。
時隔一年多來到這邊,不少地方都已大變了模樣。山間能夠拓寬的道路已經儘量拓寬了,原本一處處的屯兵之所此時都改成了商旅休息、歇腳、路途上工作人員辦公的節點——西南貿易局面開啟後,出關的道路怎樣都是不夠用的了,從劍閣入關的這片山道上要保證大量的旅客來去,便也安排了不少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
這些工作人員大都嚴肅而兇惡,要求來來去去的人嚴格按照規定的路徑前行,在相對狹窄的地方不許隨便逗留。他們嗓門很高,執法態度頗為粗暴,尤其是對著外來的、不懂事的人們趾高氣揚,隱約透露著“西南人”的優越感。
出川商隊裡的書生們來時倒不覺得有什麼,此時已在成都遊歷一段時間,便開始討論這些人也是“狐假虎威”,不過為一小吏,倒比成都城裡的大官都顯得囂張了。也有些人暗地裡將這些情況記錄下來,預備回家之後,作為西南見聞進行發表。
寧忌原本呆過的傷兵總營地此時已經改成了外來人口的防疫檢疫所,許多來到西南的平民都要在這邊進行一輪檢查——檢查的主體大多是外來的工人,他們穿著統一的衣服,往往由一些領隊帶著,好奇而拘謹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按照那些書生們的說法,這些“可憐人”大多是被賣進來的。
沿途之中有不少西南戰役的紀念區:這邊發生了一場怎樣的戰鬥、那邊發生了一場怎樣的戰鬥……寧毅很注意這樣的“面子工程”,戰鬥結束之後有過大量的統計,而事實上,整個西南戰役的過程裡,每一場戰鬥其實都發生得相當慘烈,華夏軍內部進行核實、考據、編撰後便在相應的地方刻下紀念碑——由於石雕工人有限,這個工程目前還在繼續做,眾人走上一程,偶爾便能聽到叮叮噹噹的聲音響起來。
當初西南大戰的過程裡,劍閣山道上打得一團糟,道路破損、運力緊張,尤其是到後期,華夏軍跟後撤的女真人搶路,華夏軍要切斷去路留下敵人,被留下的女真人則往往殊死以搏,兩邊都是歇斯底里的廝殺,許多戰士的屍體,是根本來不及收撿分辨的,即便分辨出來,也不可能運去後方安葬。
後來只是大致地分辨清楚陣營後統一焚燒,骨灰埋入地下或灑向山中,也是因此這些戰士在其他地方沒有墳,這山間的記錄,便既是他們的紀念碑,也是他們真正的墓碑。
青山有幸埋忠骨。對於這山間的一處處記錄,倒無論是哪一方的人都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夜間在暫居處休息時,便會有人到附近的紀念碑處敬香叩拜,燒得煙塵嫋嫋。每每還會有燒紙錢的人被巡邏隊伍給制止下來,甚至展開辯論或者罵仗的,罵得起勁了,便會被抓走在山裡關一天。
商隊在山間逗留時,寧忌也過去上了兩次香。他對上香並不喜歡,更喜歡切盤豬頭肉弄點酒一起吃掉的祭奠形式,同行的一名中年學究見他長得可愛,便熱心地告訴他敬神、祭奠的步驟,心意要誠、步驟要準,每一種方式都有涵義云云,否則這邊的英雄或許豁達,但將來難免觸怒神靈。寧忌像是看傻子一般看對方。
“我不信神,世上就沒有神。”
他鄙視人的目光也很可愛,那中年學究便諄諄教導:“少年人,年輕氣盛,但也不該亂說話,你見過世上所有事情了嗎?怎麼就能說沒有神呢?舉頭三尺有神明……而且,你這話說得耿直,也容易冒犯到其他人……”
寧忌心道勞資都說了沒神了,你還口口聲聲說有神冒犯到我怎麼辦……但經歷了去年小院子裡的事情後,他早知道世上有諸多說不通的傻子,也就懶得去說了。
中年學究覺得他的反應乖巧可愛,雖然年輕氣盛,但不像其他孩子隨便頂嘴強辯,於是又繼續說了不少……
沿途之中人們對英雄的祭奠有著各種表現,於寧忌而言,除了心底的一些回憶,倒是沒有太多觸動。他這個年紀還不到緬懷什麼的時候,上香時與他們說一句“我要出去啦”,離開劍門關,回頭朝那片山嶺揮了揮手。山上的葉子在風中泛起波濤。
離開劍閣後,仍舊是華夏軍的地盤。
西南大戰,第七軍最後與女真西路軍的決戰,為華夏軍圈下了從劍閣往漢中的大片地盤,在實質上倒也為西南物資的出貨創造了不少的便利。自古出川雖有水陸兩條道,但實際上無論是走宜賓、重慶的水路還是劍門關的陸路都談不上好走,過去華夏軍管不到外頭,各地商旅離開劍門關後更是生死有命,雖然說風險越大利潤也越高,但總的來說終究是不利於資源出入的。
此時華夏軍在劍閣外便又有了兩個集散的端點,其一是離開劍閣後的昭化附近,無論是進來還是出去的物資都可以在這邊集中一次。雖然眼下許多的商賈還是傾向於親自入成都獲得最透明的價格,但為了提高劍閣山道的運輸效率,華夏政府官方組織的馬隊還是會每天將許多的普通物資輸送到昭化,甚至於也開始鼓勵人們在這邊建立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小作坊,減輕成都的運輸壓力。
由於成都方面的大發展也只有一年,對於昭化的佈局眼下只能說是初見端倪,從外界來的大量人口聚集於劍閣外的這片地方,相對於成都的發展區,這邊更顯髒、亂、差。從外界輸送而來的工人往往要在這邊呆上三天左右的時間,他們需要交上一筆錢,由大夫檢查有沒有惡疫之類的疾病,洗熱水澡,若是衣服太過破舊通常要換,華夏政府方面會統一發放一身衣物,以至於入山之後許多人看起來都穿著一樣的服裝。
寧毅在家一度吐槽那衣服不美觀,像是囚犯,但大娘用成本問題將他懟了回去。
衣衫襤褸的乞丐不允許進山,但並不是毫無辦法。西南的不少工廠會在這邊進行廉價的招人,一旦簽訂一份“賣身契”,入山的檢疫和換裝費用會由工廠代為承擔,往後在工資裡進行扣除。
“……說起來,昭化這邊,還算是有良心的。”
一路同行的話癆書生“大有可為”陸文柯跟寧忌感嘆:“華夏軍幫忙出了一份那個賣身合同,這邊買人的各家各戶都得有,合同只定五年,誰要廠家出錢的,將來做工還債,按照工錢還完了,五年不到又想走的,還可以付一筆錢贖身。不過呢,五年之外,也有十年二十年的合同,條件好些,許諾也多,給那些有本事的人籤……不過也有黑心的,籤二十年,合同上什麼都沒有,真簽了的,那就慘了……”
“華夏軍既然給了五年的合同,就該規定只許籤這份。”先前教育寧忌敬神的中年學究名叫範恆,聊起這件事皺起了眉頭,“否則,與脫褲子放屁何異。”
“誰知道他們怎麼想的,真要說起來,那些身無長物的百姓,能走到這邊籤合同還算好的了,出了這一片什麼樣子,諸位都聽說過吧。”
幾名書生們聚在一起愛打啞謎,聊得一陣,又開始指點華夏軍居於川蜀的諸般問題,諸如物資出入問題無法解決,川蜀只合偏安、難以進取,說到後來又說起三國的故事,引經據典、揮斥方遒。
一百多人的商隊行了一路,各式各樣的人也就漸漸有了小團體。類似陸文柯、範恆這樣的書生共有五名,一路上大都聚在一起閒聊。寧忌的身份是個家學淵源的小大夫,雖然在張村的學校裡一直是個學渣,但基礎不差,識字讀寫毫無問題,再加上他長相可愛,這幫書生便也將他當成了同類,聊天瞎扯,總要將他叫在一塊,時不時的還有人勻出點心來給他吃。書生文士雖說大多窮酸,此時能跟著商隊到處遊歷的,卻多少都還有點家當。
進入商隊之後,寧忌便不能像在家中那樣開懷大吃了。百多人同行,由商隊統一組織,每天吃的多是大鍋飯,坦白說這年月的伙食實在難吃,寧忌可以以“長身體”為理由多吃一點,但以他習武這麼些年的新陳代謝速度,想要真正吃飽,是會有些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