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離速並不準備就此結束這一次的戰果,打到此時,華夏軍已經失去了在黃明縣的城防優勢。他聚攏手上的精銳,反覆上陣,一刻不停地朝著韓敬發動進攻。韓敬擺開陣勢,從初四這天下午一直守到初五的白天,數次打退女真人的進攻,隨後眼見女真人似乎減弱攻擊,才開始撤離。
他的撤退才剛剛展開,女真人的部隊再度銜尾殺來,第一師的隊伍在山道間且戰且退,與黃明縣城拉開大約三里的距離後,山勢逐漸開闊。女真人的隊伍從後方咬著過來,隨後被山路中殺出的渠正言所部攔腰截斷,一師四師就此打了個配合,將追在前方的五百餘奚人精銳包了個餃子,百餘人被猛烈的前後夾攻逼下了懸崖,三百餘人繳械投降。後方的部隊援救無果後終於撤退。
拔離速在初五這天的追擊這才稍稍止住。
初六,由余餘率領的斥候隊配合下,拔離速再度組織部隊往前追,巨大的麻煩這才隨之顯現。
從劍閣往梓州方向延伸,黃明縣、雨水溪是兩個關鍵的阻攔點。過了這兩處位置,通往梓州的山勢稍稍平緩了一些,道路的選擇更多。但並不代表,自此就是一馬平川。
事實上,過了黃明縣數里之後,雖然山勢看起來稍顯平緩,但接下來對於女真人而言,就都是陌生的道路了。
余余的斥候部隊沿著山間摸索前行,不久之後便遭遇到地雷的困擾——這是開戰之後再沒有人碰過的雷陣,而就在部分老練斥候展開新一輪排雷工作的同時,華夏軍的斥候部隊,也一刻不停地殺過來了。
依靠著林中的雷陣,斥候部隊的交換比進一步拉大,只是稍稍接觸,余余不得已選擇了保守的作戰態度,他只能將斥候大量的集合,沿著主道路周邊逐步往前摸索。
主路上並沒有地雷存在,拔離速集合數股部隊,與斥候隊相互配合前進。但這樣的陣容也無法阻止渠正言帶領第四師反擊的瘋狂,華夏軍的特種作戰小隊如幽靈一般的在林間穿行,不時的往道路這邊的女真斥候部隊或是女真主力射來弩矢或是黑槍。
這些特種作戰部隊在此時的動作極為囂張,往往在女真斥候發現路邊地雷試圖排除或引爆的時候,他們便迅速靠近予以襲擊。他們有時候會被海東青發現,有時候會遭到反擊,但沒有關係,遭到反擊他們便往山林更深處逃跑,更多尚未排除的地雷就在逃跑的路線上埋著,一旦有小股女真部隊脫隊,華夏軍的作戰小隊便會迅速撲上去,將對方吃掉。
從初六開始,女真人從黃明縣開始的前進道路上,便沒有一刻安靜下來過。敵進我退,敵疲我擾,敵退我追。在地利方面終於佔據完全主動的情況下,渠正言將這一戰術的精髓在女真人面前發揮到了極致。
余余苦不堪言,西南這一戰開戰之初,林中也有過斥候對殺,有過排雷甚至趟雷前進的一幕,當時還是展開了巨大的人數優勢,才將陣線壓到前方的。此時黃明前線斥候的人數優勢已經算不得明顯,對方做足準備以逸待勞,每一步前進要付出的代價,都令他感到剮心一般的痛。
但大軍的前進此時無法停下來。
黃明縣的一戰,從整個大局上來說,女真人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優勢,這優勢在於華夏軍的兵力已經被繃緊到極點,但女真人仍舊有著相當多的有生力量可以投入戰鬥。從大的戰略上來說,多點進攻崩斷華夏軍的兵線才是最具收益的事情,華夏軍佔據地利、作戰具有優勢,沒有關係,即便幾個人換一個,某個時刻,他們也會全面崩潰下來。
黃明縣前推的同時,雨水溪的作戰也已經再度展開。宗翰便是希望用這樣的雙線作戰,耗光華夏軍在戰場上的每一份餘力。
而為了威懾到雨水溪一線的後路,拔離速需要讓麾下計程車兵掌握黃明縣前方約十五里的道路,這十五里的道路上,華夏軍死守防禦的優勢已經不高,畢竟山嶺已經相對易行,打不開的地方也已經可以繞過——頂多不過趟一波雷——但在前進的道路上承受華夏軍的攻擊,終究是必須熬過去的煎熬。
當然,即便知道這樣的道理,作為女真人,戰場之上這樣被敵人蹂躪,也真是余余一生之中最為憋屈的一戰。
主路外圍的不斷打秋風還只是開胃小菜,有時候海東青會在崎嶇的山間發現數百斥候的集結,這讓女真人緊張得不得了。正月初九,渠正言領著隊伍對前進中的女真主力展開穿插,發現對方做好了防禦之後,又隨便放了幾箭後跑掉。
正月十一,契丹人蕭克領著手下三千餘的精銳在發現渠正言進攻痕跡後試圖展開反擊,渠正言一看事情不對,掉頭就跑,蕭克帶領著部隊殺入山間,雖然遭遇到的雷陣並不密集,但渠正言領著的三百人向著蕭克的三千人展開了剮肉式的反擊。
依靠著對地形的熟悉,他帶著主力朝對方還摸不清頭腦的隊伍側翼迅速進攻、吃下,蕭克的部隊雖然十倍於渠正言,但在陌生的山間不久之後便混亂起來。蕭克仗著勇力衝鋒在前,不久之後差點被林間的黑槍打爆了腦袋,他清醒之後迅速後撤,但三千人傷亡兩百有餘,銳氣全失。
隨後的一波進攻源自正月十四,漢將劉年之帶領麾下精銳四千餘沿山道往前,在離黃明縣七里左右的道路上驟然遇襲。
這一次是第四師參謀長陳恬帶隊,同樣是三百餘人,在第一波接戰後他沒有選擇撤退,而是從山道側面展開了一波強攻,劉年之計程車兵從前方衝上,遭到華夏軍士兵上百手榴彈分三批的轟炸。六把狙擊槍在山林間同時響起,漢將劉年之連同身下的戰馬一同被打倒在血泊之中。打死劉年之後,陳恬才帶著士兵全速撤退。
正月初三的黃明縣戰場上,面對著華夏軍的招降,反水強攻的漢軍部隊,主要有兩支,其中一支便由劉年之率領。他們是中原方面歸降女真已久的漢軍隊伍,當年也參與過小蒼河的作戰,對華夏軍的抗拒頗大。但華夏軍對劉年之的這一波斬首強攻,也顯示了華夏軍在作戰上繼承自寧毅的睚眥必報的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