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說:“首先更正一下,這不是一個願望,這是一個計劃,一個準備實施的計劃,另外來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希望在2020年之前,我們能夠把人類平安的送上火星。”
又有人問:“李總,把人類送上火星,和移民火星應該是兩個概念吧?”
李牧點了點頭,笑道:“兩個概念,也是兩個階段,先要實現登陸火星並且平安返回,然後才能實現移民火星。”
又有記者舉手:“李總,這個專案就算是美國的NASA也不敢啟動,您和埃隆·馬斯克準備投資多少來啟動這個專案?”
李牧笑道:“我個人願意在未來的至少230年裡,為這個專案投資100億美元甚至更多。”
說著,李牧又道:“當然,我也希望,全世界的富翁們,能夠願意參與到這個專案裡來,我們現在已經準備面向全人類招募合夥人,同時也面向全人類,招募未來的太空旅客,甚至是太空葬禮使用者。”
記者問:“李總,能具體跟我們說說嗎?”
“當然。”李牧笑道:“首先是一百億美元的投資,這只是我個人的保底投資,同時,我跟埃隆·馬斯克還共同擁有兩個合作專案,一個是特斯拉,一個是SpaceX,未來這兩個公司所有可供我們支配的淨利潤,都將用於太空探索專案。”
“至於太空旅客專案,未來我們會提供:環地球軌道、太空空間站、月球、火星等多種太空旅遊專案,這個專案意在招募那些希望在有生之年親歷太空探索的富豪使用者;”
“而太空葬禮,則是我們針對人類去世之後、骨灰安置的一種終極解決方案,那就是裝入高強度合金容器中,併發射到太空之中,或許人類將來滅亡了,骨灰還在太空中游蕩,大家不覺得這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嗎?”
有人問他:“李總,能跟我們說說,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李牧笑道:“人嘛,總要有一個動力驅使著往前走,如果我的動力僅僅是賺錢,那我可能會把所有的精力和成本都投入到可以賺錢的專案中去,可是,那樣又有多大的意思呢?錢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是怎麼花都花不完的了,而我本身又不是一個特別喜歡享受的人,所以我覺得,還是把一部分錢拿來做一些更有意義的、更高層次的事情,探索火星、探索太空,就是其中之一。
“那您為什麼選擇了火星,而不是其他的天體,比如距離地球更近的月亮?”
李牧解釋道:“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情況最相似的類地行星,所以,在我們看來,火星是最搞外星移民最現實的選擇,沒有之一。”
“那您覺得這個計劃成功的機率有多大呢?”
李牧說:“成功是需要以時間作為參考的,十幾年內讓人類實現火星登陸,在我看來成功率應該是50%左右,但是移民火星的成功率就只有25%左右,但是,如果把這個時間軸拉長十年的話,那我覺得成功率會各自提升一倍,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到2050年,那我覺得即便是移民火星,也至少有80%的可能性了。”
說著,李牧又道:“其實,哪怕2050年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對我來說也不要緊,因為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堆砌的過程,以我的能力、我的有生之年,未必能把人類送到火星去移民,但一定能夠把人類去火星移民的理論和硬體基礎提高到一定的程度,那樣一來,我們的子孫就可以以此為基礎更上一層樓。”
“或許在2100年的時候,人類就能在火星建立永久的生存基地;”
“或許在2200年的時候,人類就能輕鬆往返火星與地球之間;”
“或許在2500年的時候,人類就能衝出太陽系,向著更遠的目標進發。”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人類必須重新開始對外太空的探索、開始對其他天體的探索,如果我們在現在不邁出這一步,而是交給我們的兒子、孫子輩去啟動,那整個人類探尋外太空的節奏,就會耽誤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我覺得我們有必要早點開始了。”
又有記者追問:“李總,您有沒有具體的步驟和規劃?”
李牧說:“首先我們會加大投入,去研發可回收的運載火箭,來進一步降低太空發射的成本;”
“其次我們將一邊進行商業發射,一邊開始搭建自己的空間站,空間站作為燃料補充、食品物品補充的基地,未來前往火星的首批宇航員,會在這裡滿載燃料和補給,駛向遙遠的火星。
“同時,我們也將研究適合在火星使用的永久與半永久裝置,先在火星表面選一個位置,搭建一個科考站,然後以科考站為中心,逐步擴張出一個火星村莊、火星小鎮,甚至火星城市。”
“當然,這是最最沒有想象力的一種解決方案,我們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妨浪漫一點,試想一下,或許在未來幾十年,人類的材料科學會突飛猛進,人們能研究出太空電梯來也說不定!”
“那樣一來,將物品運送到空間站的成本將大大降低,以前運送幾百公斤載荷,需要用一枚運載火箭,但到那時候,運送幾百公斤載荷,也就是耗費一些電力而已,如果那一天真的來了,人類或許能在太空中,建立起一艘如航母一般大小的超級宇宙飛船,到那個時候,我們甚至能在太空中建立起一座移動城市,然後載著上千人,和他們需要的所有裝置、補給,直接飛到火星、降落在火星表面。”
“總而言之,太空探索的可能是無窮無盡的,但關鍵是,如果不邁出第一步,那就什麼前景和可能都沒有,只有邁出第一步,才會擁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