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唯一逃生的那個,就是後來美國第41任總統老布什。
這段歷史一被曝出來,美國人的玻璃心也受不了了。
好傢伙,合著我們的總統都差點讓你們這幫財閥的祖先給生吃了,你們要是別出來蹦蹦跳跳,大家也懶得搭理你,結果人家拍一部電影,你還想出來打壓,你還知道什麼是臉啊?
一下子,日本許多財閥的國際聲譽,瞬間跌至冰點。
被爆出祖先吃了美軍飛行員的日本財閥負責人,在辦公室裡抽了自己十幾個嘴巴子。
自己真的是有毒,閒的沒事找這個彆扭幹什麼?當初拍《最後的武士》就讓人這麼搞過一回了,怎麼就是死活不長記性呢?
有意思的是,大家越是罵這些日本財閥,《飛虎隊》的票房就越高。
高到最後院線都瘋了,這部電影上座率史無前例,於是大家拼命壓縮其他電影的排片,儘可能的把排片都給了《飛虎隊》。
飛虎隊上映前五天,在上映地區斬獲六億美元票房。
飛虎隊上映第六天,第二梯隊國家與地區上映,單日票房超過兩億美元。
好萊塢也瘋了。
早先大家都覺得,戰爭片真的沒錢途,成本高、票房低,而且還沒發拍續集。
看看現在的電影,哪個不是靠拍續集大賺特賺?
《007》拍了不知道多少部;
《速度與激情》現在拍到第三部了;
《碟中諜》本來是準備拍第三部的,結果湯姆·克魯斯因為拍攝《最後的武士》給極端武士道精神洗地,同時還天天恬著臉對媒體說自己喜歡日本文化,然後現在被李牧搞得涼涼了;
低成本性喜劇《美國派》第三部去年上映也火了一把。
就連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都在籌備第三部。
這樣的電影才真叫賺錢機器啊。
相比之下,戰爭電影那是個啥?
你今天投資那麼多錢拍了《辛德勒的名單》,然後票房也確實挺高的,然後呢?你總不能拍一部《辛德勒的名單2》吧?
《黑鷹墜落》也沒法拍續集啊!
畢竟戰爭電影大部分都要尊重歷史,不能無中生有吧?總不能拍一個主角先經歷了珍珠港,然後去打中途島,轉過臉來又去諾曼底登陸吧?
所以,大家越來越發現,戰爭片就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所以越來越沒人願意拍。
可是,這部《飛虎隊》真的票房炸裂了,上映六天,票房八億美元。
權威人士預測,這部電影的最終全球票房,必然在二十億美元以上,三十億也不是沒有可能。
反正超過《泰坦尼克號》的21億,基本上是穩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