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後,《飛虎隊》拿到龍標。
影片本身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一致好評,所以龍標拿得十分順利。
龍標在手,全球上映便被提上日程。
李牧希望在7月7日上映,因為這天是77事變紀念日,也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華夏民族的國難日。
在這天上映,有著非同一般的歷史意義。
零星放出的各種資訊,已經在網際網路世界引發了大量使用者對《飛虎隊》的熱切關注。
不只是華人世界在期待電影的上映,歐美國家,以及韓國國內的輿論也對這部電影充滿期待與好奇。
歐美國家對亞洲歷史缺乏足夠的瞭解,甚至在很多歐美普通人的心裡,二戰主要的戰場其實就是歐洲戰場,亞洲戰場在他們看來好像無關緊要,他們記得請**德國的每一個罪行,卻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知之甚少。
他們知道奧斯維辛集中營,知道法國投降、知道空襲倫敦、知道敦刻爾克、知道斯大林格勒戰役、知道諾曼底登陸,但未必知道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金陵大屠殺。
但是,他們在看到這部電影宣傳的時候,對這部電影也開始逐漸有了興趣。
這主要得益於四個強有力的標籤。
第一個,好萊塢;
第二個,斯皮爾伯格;
第三個,好萊塢的明星陣容;
第四個,李牧。
前三個都跟好萊塢緊密掛鉤,歐美國家的票房市場幾乎就是好萊塢的後花園,大家習慣了看好萊塢電影,就像是華夏大陸90年代的時候,習慣看香港電影一樣。
這三個標籤,才是吸引他們想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關鍵原因。
這倒不是他們對華夏元素的電影有什麼排斥,主要是華夏電影的勢力一直沒有覆蓋到他們。
這也是李牧為什麼一定得拉上好萊塢一起做電影的關鍵。
他們會因為斯皮爾伯格的大名,不管這電影拍的是什麼,就直接買票進電影院。
他們也會因為萊昂納多、湯姆·漢克斯以及安妮·海瑟薇的名氣而買票一睹他們的風采。
當然,在年輕人以及網際網路使用者裡,還有一部分是李牧的擁躉,他們也會因為李牧而買票支援,但李牧在電影票房上的號召力,顯然比斯皮爾伯格這些人要差得遠。
日韓兩國的宣傳也在同步推進,不過這兩個國家對這部電影的態度,卻有著極大的不同。
韓國民眾難得全力以赴的支援一部華夏人花錢拍攝的電影,而日本民眾則對這部電影的內容抱有一定的牴觸情緒。
其實,華夏、韓國以及日本這三個國家國民的三角關係非常複雜,互相都有些偏見。